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文化名人

刘俊杰 (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

2020-03-18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他叫刘俊杰,一个貌不惊人的禹州农民,却有着一个让人敬重的身份: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

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编辑

他瘦削、黝黑的脸庞上满是岁月的刻痕。一件泛白的蓝色半截袖、一条灰色长裤是他略显寒酸的“行头”。

面对记者,他话语不多,质朴的眼神里甚至带着一丝拘谨。只有走进峰峦起伏的具茨山,于绝壁处重访那一处处岩刻岩画、遗迹遗址时,他才像见到老友似的打开话匣,眉宇间满是豪情与神采。

他叫刘俊杰,一个貌不惊人的禹州农民,却有着一个让人敬重的身份:具茨山上古文明发现者。

1988年,他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填补中原岩画空白的具茨山岩刻岩画;2009年7月,他在具茨山中发现巨石文化遗迹的消息经媒体公布后,又引起了我国古文化研究领域“地震”般的轰动。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激动不已:“具茨山的上古文明遗迹,事关中国远古文明起源的探索。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

21年,从岩刻岩画到巨石文化,曾经寂寞而神秘的具茨山渐显真容。21年,从当初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历尽沧桑,刘俊杰在默默无闻的坚守中艰辛攀登,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与具茨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一己之力,打开了一扇了解具茨山上古文化“宝藏”的大门……

摄影师到探索者的转变

本是到风光秀美的具茨山采风,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神秘符号”,他的命运从此改写

1988年,20岁的刘俊杰已经在当地摄影界崭露头角。一手精湛的摄影技术,使他成为远近有名的摄影师,其摄影作品在国家级、省级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

然而, 一个偶然的发现,改变了他一生的道路。

当年夏天,刘俊杰身背摄影包,来到距离家门口不远的具茨山。

山风很大,山路崎岖,他小心翼翼地爬到半山腰处,一块凿有几串整齐圆孔的大石头映入眼帘。

“那里人迹罕至,谁会闲着没事去凿石头?”他说,搞摄影的大都关注细节,定睛瞧去,岩石的外表已经风化,年代显已久远。

再看四周,刘俊杰惊呆了。一处、两处、三处……那天,在方圆约400米的范围内,他发现了几十处这样的神秘符号,最大的有两座房子那么大,最小的有棋盘大小。

这些突然发现的神秘符号,从此成为刘俊杰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走遍了沟沟岭岭,沉醉在这些如“天书”般的符号和图形里,经常白天四下探访调查,晚上干脆在帐篷中露营。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却几近“固执”地坚持探索,先后发现3000多处“神秘符号”,对每一处符号都用4种方式作了记录:拍照、录像、绘图(标明方位、结构、尺寸)、拓片。时至今日,他在山路上骑坏了10辆摩托车,用坏了近40部相机,两次失足跌落悬崖,幸被山间茂密的林木阻挡,浑身伤痕累累。

2002年5月17日,刘俊杰发现的“具茨山神秘符号”被本报率先公之于世,并引发媒体联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在调查“具茨山神秘符号”的过程中,刘俊杰又在山上发现了大范围的巨石建筑遗迹。这些存在明显的人为垒砌、堆积痕迹的“巨石组合”,多出现在悬崖峭壁处。其体态之庞大、数量之众多,又一次让考古界震惊。

具茨山,因刘俊杰的发现而散发璀璨之光。而刘俊杰也没有想到,与具茨山的偶然“结缘”,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

发现者到研究者的转变

四处拜师求教,多年潜心研究,使他成为具茨山文化研究的行家里手

“具茨山神秘符号”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巨石建筑群是如何堆垒起来的,又曾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萦绕于刘俊杰心中的一个个疑团,成为他苦心钻研的不竭动力。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他“求知若渴”,购买了数以万计的图书、资料,仅做过的笔记就有50多万字,用过的笔记本厚达数尺。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刘俊杰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具茨山隐藏着上古时期农业、军事、哲学等方面的秘密,而且可能与三皇五帝时期的史前文明相关。

这样的学术假设一旦得到确认,将足以改写当代教科书!深知“人微言轻”的他,踏上了寻访专家学者的旅程,一点一点凝聚共识。

他首先怀揣厚厚的具茨山石刻图集,来到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面前。刘教授一见照片两眼放光,惊愕地望着刘俊杰喃喃而语:“这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在仔仔细细地确认之后,他激动地说:“你的发现一旦被证实,将会给世人一个惊喜!”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看到石刻图集后惊呼:“这简直是中国古代的‘三峡工程’!”

北京大学教授宋豫秦、中科院研究员周昆叔等环境学、考古学专家多次深入具茨山考察,并最终确认:刘俊杰发现的“具茨天书”,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岩画和岩刻符号,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吻合;巨石文化遗迹为黄帝故里的确证、史前中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多年的潜心研究,已然让刘俊杰从最初的发现者变成具茨山文化研究的行家里手。2008年3月,他写出洋洋20余万字的《具茨山中的秘密》;最近,他编著的《具茨山史前文化》画册出版,成为具茨山研究重要的学术参考。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