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 国学名著

黄帝四经(黄帝帛书)

2020-03-25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黄帝四经(黄帝帛书)

一经法

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虚无(刑)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刑(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智),至知(智)者为天下稽。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位),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位),贤不宵(肖)不相放(妨)。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位),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形)已定,物自为正。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於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富密察於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刑(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国次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位),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人强胜天,慎辟(避)勿当。天反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兼人之国,修其城郭,处其郎(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谓)[重]逆以芒(荒),国危破亡。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有)央(殃)。

故圣人之伐殹(也),兼人之国,隋(堕)其城郭,棼(焚)其钟鼓。布其齑(资)财,散其子女,列(裂)其土地,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逢)央(殃)。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故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芒(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功(攻)。阳窃者疾,阴窃者几(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谓)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刚(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殃)。(是)胃(谓)过极失当。

(未完待续)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