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诗词赏析

立意深远 格高味厚 ——林从龙《登长白山天池》赏析

2020-03-26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立意深远格高味厚

——林从龙《登长白山天池》赏析

李保田

(二0一六年十月)

原作

久慕天池胜,承闲作小游。

数峰临玉镜,一梦枕清流。

弹洞熊腰石,霜飞虎背求。

山中逢父老,犹自说倭仇。

题解:长白山天池,是一座休眠火山的火山口积水成湖,海拔2189.1米,略呈椭圆型,南北长4.4千米,东西宽3.37千米。集水面积21.4㎞²,水面面积9.82㎞²,水面周长13.1千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天池水温为0.7℃-11℃,年平均气温7.3℃。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现为中朝两国的界湖。

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六座环状山山峰,分别是白云峰、芝盘峰、锦屏锋、观日峰、龙门峰、天豁峰、铁壁峰、华盖峰、紫霞峰、孤隼峰、三奇峰、白头峰、冠冕峰、卧虎峰、梯云峰、玉柱峰、天文峰、织女峰、落笔峰、不老峰、砥柱山。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雕蚀,山峰嶙峋峭奇,姿态各异,有的如宝剑刺天、有的似少女梳妆、有的如雄鹰衔物,环列成一个大圆周,或白或黄、或青或绿护佑着一池碧水天池。天池北侧有一缺口,古称闼门,水北流称乘槎河(又称通天河)。天池是松花江的正源。

神秘的天池白云缭绕,五色斑斓波光岚影,群峰环抱,很是壮观。天池湖水清澈碧透,一平如镜;周围16座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天池上空气候多变,风狂、雨暴,多云、多雾、多雨、多雪。 流云急雾变幻莫测,时而云雾飘逸,细雨蒙蒙;时而云收雾敛,天朗气清。天气乍阴乍晴,天池若隐若现。天池没有入水口,只有出水口,湖水终年外流不息。

主要景点有:补天石堆、乘槎河、牛郎渡、长白飞瀑、二道白河、聚龙泉、五道白河、文化遗迹有:补天石堆,八卦庙,女真祭台。金朝是满族的先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女真人将长白山视为“兴亡之地”、“旧邦之镇”。随着女真地位的提高,长白山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先被封为主,又被尊崇为帝,并建开天宏圣帝庙,岁时奉祀。

作者介绍:林从龙:1928年出生,湖南宁乡人,大学学历。1949年参军,1958年转业。在部队和地方历任编辑、副主编、主编。历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原文史》主编,《中州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河南诗词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编委会顾问,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学术顾问,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编著有《元好问和他的诗》《林从龙诗文集》《林从龙楹联选》《古今名联选评》等30余种,系列教学磁带40盘,《当代诗词名家吟诵集锦》录像带一盘。著作曾获西南区优秀图书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龙文化金奖一等奖。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美国《联合日报》、法国《法华报》《澳门日报》、香港《文汇报》、台湾《乾坤诗刊》等报刊发表过作品或评论。传略载入《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华诗词辞典》《世界名人录》(美国传记学会编)等大型典籍。

注释:

“慕”,羡慕、仰慕、爱慕、景慕、慕名,这里作“慕名”解。

“胜”,胜利、打败、优越、优美,这里作“优美”解。

“承”,托着、承担、客套、继续,这里作“托着”解。

“数峰”,指天池周围的十六峰。

“玉镜”,即“天池”。

“一梦”,美梦、幻想、盼望,这里作“梦幻”、“梦见”、“梦想”解。

“清流”, 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之源”,应是指三江流域及其三江流域的人民一直把天池作为幸福之源,实现他们美好梦想的地方看待。女真人金国始称长白山。满清皇朝的发祥地。应又指乘槎河(天河),乘槎河是长白山天池水从北面缺口——闼门流出的唯一河流。是松花江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养育着松花江两岸的人民。

“弹洞”,指日本占据时期在东北发动的侵略战争,尤其对长白山根据地发动的战斗。

“熊腰”、“虎背”,长白山脉的两座山峰。

“倭”,倭寇,日寇。

赏析:

首联:“久慕天池胜,承闲作小游。”早都听说长白山天池的景致美丽,托点闲空来此游赏。直接点明出作者到此一游的原因,直抒胸臆。顺利引出下联。

平起首句,缓缓道来,渐入主题。使读者随着诗篇的展开既欣赏到天池的美,又不知不觉中收到历史爱国主义的教育,不忘历史,珍爱和平。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兴者,有感之辞也。”“兴者,起也。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明 李梦阳:“诗有六义,比兴要焉。”沈祥龙认为“兴”是“借景以引其情”。总之,“起兴”具有发端作用。托物起兴,以情寓于象中,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增强意蕴,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联:“数峰临玉镜,一梦枕清流。”天池本来就像一面玉镜被镶嵌在数座翠峰之间,但作者做了语言技术上的处理,不是数峰嵌玉镜,而是临玉镜,颠倒了主宾关系,显得玉镜更大更壮观。“一梦枕清流”是枕着清流做好梦。本来一个临字已经放大了玉镜,可作者笔锋一转,急转直下,由大变小。本联形成非常严谨的工对。“一梦”对“数峰”,“枕”对“临”,“

清流”对“玉镜”。从词性与句子结构两方面看,“数峰”是“数词+名词”,“一梦”同样是“数词+名词”,“数峰”是“偏正结构”,“一梦” 同样是“偏正结构”,再从维度方面看,“峰”矗立,乃高低,“梦”平面,是宽广,正相对。“玉镜”的“玉”字已失去本意,这里用的是它的比喻义,修饰限制“镜”的状态,“玉镜”就变成了“偏正结构”,表广大,“清流”的“清”字本来就是形容词,修饰河流更为恰当,表纤长,二者又形成了正相对仗。其中的“临”与“枕”则是动词对动词,尤其一个“枕”字,形象,逼真,把千百年来三江流域的人民盼望从天池获得幸福快乐的美好梦想一览无余、变为现实。既是本句诗的诗眼,也是本首诗的诗眼。做成了千古咏唱的警句,精句。从句式结构看,又都是二一二节奏。在全诗结构中,本联起着承接作用,把读者的思想逐渐引向深入。也隐含着作者的喜悦心情。

颈联:“弹洞熊腰石,霜飞虎背求。”熊腰峰的石头上还留着当年战斗的弹洞,霜露飞过虎背峰而落下。话锋一转,把读者从对优美的天池、河流美景中的憧憬中拉回到现实。使其进入跌宕的回忆中。作者也从对天池美景的赏游跨越到对当年抗日斗争场面的简单描述,转折简洁明快,丝毫不拖泥带水,一下子把近镜头推向了远镜头,展现、再现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侵略罪行和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残酷。“霜飞虎背求”记录了战斗发生的时间——霜飞的季节,和战斗环境的恶略。为了使自然与人文更为巧妙紧密地结合,本联使用了宽对手法。

尾联:“山中逢父老,犹自说倭仇。”作者观景看史,意犹未尽,下山的时候,又与山民聊起了家常和长白山的光荣历史。战争过去了数十年,深受其害或亲历那场战争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后人,仍然表现出对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深恶痛绝,对日寇占领东北十四年,东北人民所受到的屈辱耿耿于怀,及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刻骨铭心的仇恨。

“犹自”二字,寓意深刻。有着浓烈的艺术魅力,拓展了无限遐思,做到了余味无穷。“合”的巧妙,将比兴阶段所运用的载体(山水)与转折时所用本体(战斗留下的弹洞),作了情绪、逻辑、意义上的揭示和升华。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呼应了开头,圆和了篇章,揭示了该诗主旨——登天池而不为写天池。真正做到了立意深远,主题宏大,以小见大,格高味厚。

表现手法:1、全诗构思严密,逻辑性很强,意境深沉,真切感人。托物起兴,以情寓于象中,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增强意蕴,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把自己加入“无我之境”,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2、精炼字词。语言凝炼,用词精当。3、突出了诗的愉悦与教化功能。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