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用韵琐议
二0二二年六月七日
李保田
对联,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是一种对偶又对仗的文学,起源于桃符。要是溯源的话,对联起源于秦汉时期,称为“桃符”。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文字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他在寝室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以“对联”称之,则开始于明代。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但不像诗那样,双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对联只是要求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要说的是,韵书就等同于字典。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本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晋代吕静的《韵集》。
南北朝(公元420—589)有多种韵书:有周颙的《四声切韵》、沈约的《四声谱》、杜台卿的《韵略》、周研的《声韵》、张谅的《四声韵林》、阳休之的《韵略》等。
隋代(公元581—618),有陆词(陆法言》的《切韵》,收有12158字,分193韵。
唐代(公元618—907)唐中宗时期,王仁煦在《切韵》基础上,撰写了《刊谬补缺切韵》,简称“王韵”,收字18000左右。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孙愐在《切韵》和《王韵》的基础上,撰写了《唐韵》。
宋代宋真宗敕令陈彭年等重修《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通称《广韵》,收韵字26194个,分206韵。《广韵》是官韵。
宋朝还编了两本韵书,一种是《礼部韵略》,官韵简缩本,收常用字,注释简,利随身带和翻检;另一是《集韵》,是《广韵》扩充版。
公元1229年,王文郁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叫平水韵,此书已经失传。实际上,“平水韵”,并不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而是一种分韵系统。
公元1252年,刘渊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韵,此书已经失传。
金人张天锡撰有《草书韵会》分106韵,用的是王文郁的编排系统。
宋末元初的阴时夫撰写的《韵府群玉》分106韵,也是用王文郁的所谓“平水韵”。
南宋末年,南宋黄公邵写的《古今韵会》分107韵,用刘渊的编排系统。
元初,熊忠写的《古今韵会举要》分107韵,用的也是刘渊的编排系统。
明代把平水韵定为官韵,由于出现了多个版本,明人笼统地称之为“诗韵”,以106韵为准。
清代的《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就是按照平水韵来分类。叫官韵。
民国时期,又编印了《中华新韵十八部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编写了《中华新韵十五部韵》、《中华新韵十四部韵》和《中通新韵十六部韵》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石望湘编排的《诗韵新编》和中华诗词学会的《诗韵合璧》。
不难看出,社会时期不同,汉字也在逐渐增加。
要研究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诗,就要看那个朝代那个时期的韵书和字典。
1953年的《新华字典》第一版和2011年的《新华字典》的第11版,有些字的读音都略有改变,何况是古代呢?
既然对联形成于后蜀(934~966),自然晚于唐(618—907),唐代科举考试使用的韵书是为当时的科考服务的,我们怎能拿比唐朝还要晚的后蜀以后特别是当代的对联用字的平仄去套唐韵呢?
我们这一代还好说,怎能叫我们的子孙在校学习使用一种音调,到家又使用一种音调,读诗看楹联再使用一种音调,走出校门闯荡社会有使用一种音调呢?
对联跟诗不一样,诗只在小圈子流传,而对联是要张贴出来让普通大众看的,自然要他们看得懂,才会起到其作用,发挥其功能,楹联的要求和特点才会被人接受,如果读者连“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都读不对,还怎么写对联呢?岂不是跟着巫婆学跳神么?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的春联只讲对偶不讲对仗呢?难道没有一点写联者只管个别人明白而社会大众不其所以然么?只知道对联对偶而不晓得对联对仗么?所以说,下河脱鞋,上山砍柴,到什么时代说什么时代的话。
作者:李保田来源:原创作者供稿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