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声韵浅议
李述合
汉字语音由声调、音韵构成。每个汉字声音都是由声母、韵母拼出来的。声母由发音气流受阻部位及受阻方式决定,声音极其微弱,对音韵没有影响。韵母由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宏亮,直接关乎着音韵。韵母中的复韵母分韵头、韵腹、韵尾,韵头即介母(也称次声母)y、u、v,对音韵也无大影响。决定音韵的是韵母中的韵腹。
汉语声调,自古有之,只是千年前未认真研究出来。因此《诗经》、《楚辞》,汉《乐府》等诗作,许多字音不论声调。音韵因声音宏亮,区别很大,自古文人甚至百姓都不生疏。凭听觉大都能辨出是否押韵。汉字声调则不是能轻易分辨出来的。晋代后的南北朝时期,梁代音韵学家开始研究汉字声调。一次学者们正在细品汉字声调,梁武帝驾到,问大家在说些什么,学者周舍跪下奏道;“在说‘天子万福’”。这四个字恰好是“平、上、去、入”四声调。自此,汉语声调分出四声。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上声曲折先抑后扬,去声压抑浓重,入声短促有力。诗家将这一成果巧妙地运用到诗句中,使诗句更显出抑扬顿挫。为格律诗产生奠定了声律基础。
南宋时期,山西平水人刘渊,研究唐宋诗作,总结出诗的用韵,称《平水韵》。平水韵字的声调仍为“平、上、去、入”,韵为106部。清朝人戈戴在平水韵基础上,专为词总结出了《词林正韵》,其声韵与诗的平水韵无太大区别。声调仍为平上去入四声。韵部精简合并为29部,这是个进步。元代作曲家周德清,以北方语音为基础,制定了《中原音韵》。词、曲当时是依歌谱、曲谱创作的。后来歌谱失传,词、曲作家照范作填词。使词、曲逐步脱离歌谱而自成文学体裁。流传下来的词、曲谱实际是声韵符号。
中原音韵与平水韵不同处在于:1、平声分为阴平、阳平;2、取消入声,将原入声字分别读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被称为“平分阴阳,入派四声”。这一成果,本来是汉字声韵研究的一大进步,已经与现代的“中华新韵”很接近。完全可以引入诗词,推广全国。但因当时未认真推广,加上信息流通不畅,没有普及开来。平分阴阳,都属平声,对诗词创作影响不大。入派四声多数地域仍未能传开。故直至目前还有将入声全当仄声用的。严格讲,平水韵仍有入声,元代以后就有违于中华语言规范了。
1952年,全国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基本上是以河北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巴克什营镇、火斗山乡三个采集点语音为基础参考北京语音改进确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后因种种原因此计划未能实现,但各级学校教师、广播电视及星级服务行业、海陆空客运服务人员都严格要求讲普通话。中华诗词学会以普通话为基础,2005年公布了“中华新韵”。这就是通常讲的新声韵。中华新韵声调为阴、阳、上、去四声。原入声字一半多一点派入阴平、阳平,通称平声,其他派入上声、去声,通称仄声。韵部定为14部。改革开放以来,格律诗复兴,主力军是老知识份子,他们习惯用平水韵,中华诗词学会主张新旧声韵双轨并行,对诗词事业发展繁荣有利,是正确的。但一首诗中不能新旧声韵混用。否则,评论者无所适从。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颁布《中华通韵》。声调与新声韵同。韵部改为16部。除新声韵的14韵部外,又添了“雍(ong)、儿(r)”两部。
目前,老年诗人不少已经作古,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新一代年轻人,大都是在普通话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起码教师没再教过入声。写诗词理应改用《中华通韵》。这合乎国家语言规范,有益祖国统一大业。长期坚持双轨并行,会波及人群发音,对人际交流不利。影响民族伟大复兴。现代传统诗、词、曲,都属诗词体式,采用《中华通韵》不影响其音乐美与各自风格,与精品战略完全一致,诗词曲一律采用《中华通韵》是方向。可以实行“格律从古,审音倡今”。熟悉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仍对研究、欣赏古体诗词曲有一定意义。
现在吟友创作传统诗词,仍用平水韵,最突出问题是仍保持了原入声而未入派四声。但这只是暂时现像。不少入声字解放后已经分别读着阴阳上去了。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百姓语言中入声读音也快绝迹。即是用旧声韵的吟友多数只是书面上知道为入声而已,未必能读出标准的入声原味。熟悉普通话的诗人,朗诵起诗词曲来绝无入声。诗词曲的音乐美,只有读出声音才能体现出来。新乡鄘南诗社曾举办过多次诗词朗诵大赛,凡用普通话朗诵者,都得到省内专家评委好评,无一评委对朗诵者将入派平声的字读为平声提出异议。
诗词堪称语言艺术,诚心奉劝作为社会语言文明引領者的诗人能按照国家语言规范尽早改用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中已无入声,至于专押入声韵的词牌怎样写,可在创作实践中继续探讨。不过仍须坚持诗词的主要审美范畴是意境和形象这一观点。不可因声韵而害意象。
(原载《中州诗词》,个别句有修改)
作者:李述合来源:原创作者供稿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