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其他

意在笔先

2020-03-24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意在笔先

二0二0年一月十日

李保田

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或文章创作,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出自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这里的意在笔先,指诗歌立意。立意很重要,意到神到。下笔之前,就要想好写这首诗要说明什么?揭示什么?达到什么目的?然后才是选取素材,构思成篇。

《尚书·虞书·尧典》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怀抱在心则为情感意志,用语言把它表现出来就是诗。

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

《诗品序》中提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至于那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酷寒,这是人有感于四季节令气候并把它表现在诗歌里。在美好的集会时用诗来表现亲近愉悦,离开群体用诗来表达哀怨。至于楚国臣子离开国都,汉朝的嫔妃辞别宫廷,在边关的客子衣裳单薄,闺中寡居的妇女眼泪哭尽;有的士人解下佩印辞官离朝,一去不返;女子有扬起蛾眉,入宫受宠,再次顾盼,倾国倾城;所有这种种情景,感动激荡人的心灵,如果不铺陈诗句还能用什么来抒发他的情义?如果不放声歌唱还能用什么来舒展他的情怀?所以说:诗可以结交朋友,可以怨刺不平。使处境困难地位卑贱的人容易安心,使隐居避世的人消除苦闷,要想如此没有比诗更好的了。

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萧统《文选序》:《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白居易《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能够打动人心的事物,没有能超过情感的,没有不是从语言开始的,没有比声音(韵律)更切合的,没有比道理更深入的。写诗的人:情感、语言、声音韵律、道理这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

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以上诸家言及诗词,都强调了言志抒情。即诗之意也!所以,立意便成了一首诗的前提和关键。看下面这首绝句:《晨雨》:“无助雨飞来,凡间涤耳埃。倦谈依暖舍,停访是非台。”常言,风助雨势,雨借风威。因为气象学上有一个说法叫作“风是雨头”,意思是风是下雨的前兆,而诗中的雨是没有借助风力的突如其来。雨,能够荡涤一切尘埃,还人间一个清净的世界。而这里的雨,荡涤的非是自然界的扬沙尘埃,是经常在作者的耳边飞绕的污尘粉埃。即经常在耳边纷扰的污言秽语。作者化用了许由洗耳的历史典故:传说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第三句“倦谈依暖舍”,“倦谈”更说明“晨雨”非自然界之雨,也解释了对飞来之雨的厌恶。干脆回家做该做的事。不到那滋生是非的场合去。免得卷入不应有的麻烦。尾句揭示了题旨。圆合了首句。内涵深刻。本是很好的一首绝句,在尾句出现了消极因应,逃避现世的意思,反而让更多的读者产生疑问,什么事使作者不开心,不愿意参与,逃离躲避。从作者后来修改的诗句看出,确实作者是有所指的。所以,好诗在立意,立意在笔先。但立意再好,遣词不到位,也是会暗淡主题的。再看《暖冬》:“腊月甘霖洒,寒风瑞雪杀。云生亲姐妹,大地领回家。”该绝句是说寒冬腊月,饥渴的冬麦终于迎来了天降甘霖,并且雨雪交加。第三句“云生亲姐妹”,指的就是雨和雪。第四句则是采用拟人手法,说明大地是多么盼望雨雪的到来。立意很好,但遣词一般,就是绝句少了几分艺术性,而减了几分立意。而《下雨》就避免了以上两首绝句的问题。“晨醒沙沙传妙音,疑思梦里洒甘霖。推窗抬眼观天象,一缕寒凉袭袖襟。”该绝句的立意也是随风潜入夜,久旱降甘霖。暮秋浅冬的雨带着丝丝凉意,侵入了衣袖。作者虽然感觉到了几分寒意,但心里是愉悦的。关键是尾句结得好。说明这场雨来得适时且必要。而《冬雨》就把功夫下在了立意上。“久旱暗伤情”,人们盼雨想雨,冬苗干渴要雨,而雨迟迟不来,人们免不掉的着急,冬苗免不掉的伤心。雨终于在一天夜里来到了,并且是风雨相伴,连干燥的枯木都笑了。雨点叩击着窗棂,发出连续的嗒嗒声,预示着来年的丰收。但是《腊八节感怀》就需要推敲立意了。“腊粥五彩万家香,大地神州降瑞祥。民俗文化史悠久,小康路上谱新章。”因为题太大了。词语运用也有些政治化:“大地神州降瑞祥”、“小康路上谱新章”,从一顿腊八粥就能反映出含有这么深的政治含义的大结果?还不如把有关腊八粥的传说和习俗写出来。几首绝句,都在事先下了一番功夫,由于着眼点不同,着力点就不同,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

总的来说,诗的立意要立实意,不要立虚拟意;要立意涵深远意,不要立浅薄意;要理小中见大意,不要立大而空泛意;要立含蓄意,不要立直白意;要立光明希望意,不要立颓废沉沉意;要立完整意,不要立有头无尾意;要立龙头凤尾、虎头豹尾意,不要立虎头蛇尾意。要立明白无误意,不要立令人费解意。立意通过文字体现,万万不可意浅薄而辞华丽,意含蓄而辞直白,意集中而句零乱,意光明而辞枯涩,意深远而辞庸俗,意高尚而辞口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有做到意立神随,意立文到,才能成就一首好诗。

上一篇: 对联趣闻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