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楹联 > 其他

对 联

2020-03-24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对联

李保田

时不时地会看到有组织楹联赛事的消息,在对参赛联的用韵字的要求上,往往会提出要求用平水韵。

敝人就想谈一些看法:

一. 对联的由来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与门神有直接关系。源自“神荼郁垒”。“神荼郁垒”是汉族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一个叫神荼(音“shēnshū”),一个叫郁垒(音“yùlǜ”)。神荼一般位于左边门扇上,身着斑斓战甲,面容威严,姿态神武,手执金色战戢;而郁垒则位于右边门扇上,一袭黑色战袍,神情显得闲自适,两手并无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轻抚着坐立在他身旁巨大的金眼白虎,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南朝梁宗怀撰的《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还有一说,源自贴唐代大将秦琼、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号,以告群臣。秦叔宝请与尉迟敬德戎装立于门外以伺,太宗准奏,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形象,悬挂宫门左右,后世遂沿袭为门神。挂画像需要板札,旧传桃木人能驱鬼,挂门神也就用桃木板了。因此古代祖先的门神就用“桃符”或“桃板”了。《六帖》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玉烛宝典》记载:“元日造桃板著户,百鬼畏之。”我国最早的对联则出现在一千多年前。据史料《宋史·世家·西蜀孟氏》记载:“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夤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吕馀庆知成都府,而‘长春’乃圣节名也。”此联题于后蜀广正二十七年的春节前夕,这最后一联桃符也算是纪念亡国的吧!这就是我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可见,对联是从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到了明代,对联获得了独立地位。和门神桃符分工了。门神或挂门上,或入神龛,专管守卫。神符带在身上,专管驱邪。对联则专表吉祥喜庆贴在门口甚至走向交际场合。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对联文化的普遍应用,对联则不仅是为了贴、挂、装饰庭堂楼舍,而是融汇到了人们整个生活之中。乃至文人相会,都把对对联当做一种文化交流,也有的把它当做发泄感情的工具。

传说有一位穷秀才生活无奈只好给地主扛长工。一个久旱不雨的暑伏天,老地主硬是逼着他去锄地。秀才只好头顶烈日去锄地。老地主不放心,就坐在地头上监工。干活的秀才汗流浃背,渴如吞火,只好恳请东家给点水喝。东家没给水,反而出了一副对联:“天上下雨不下水,下雨才能变成水,下雨变水多费事,天上不如就下水。”秀才听了东家的联语,放下锄头,对答出下联:“财主吃饭不拉屎,吃饭才能变成屎,吃饭变屎多费事,财主不如就吃屎。”老地主觉得自己受到了凌辱,一气之下带着水甩袖而去,秀才随即去附近找山泉喝水去了。

古时候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上被强盗抢劫,饥寒交迫,只得乞讨。到了一户财主门前,那财主看他那副穷相,即出一上联:“棕树剥皮成光棍。”书生知道财主有意讽刺他,即对下联道:“花椒开口见黑心”。生动形象地道出财主的黑心肠。

诸如此类的故事很多,清乾隆年间的大才子纪晓岚就属于对对高手。

中国贴对子的习俗,非常普遍,尤其贴春联,几乎达到村规民约的程度。春联不仅贴在大门二门上,大梁的立柱上贴上抬头见喜,出门的迎面墙上贴上出门见喜,进门的影壁上贴上大大的福字,就近的碾子上也要送它个小福字。猪圈和牲口屋的门口贴上:六畜兴旺;骡马成群。牲口鞍子的鞍桥子上或者车厢栏上贴上:日行千里路;夜走八百程。鞍子的迎风上贴上:一路平安。桌椅衣柜,甚至连盛水的水缸上也都要贴上“福禄常有”。总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合都有固定的联语。

二.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的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对联上联叫上“只”,下联叫下“只”;各称半联,合成一联;上联:也叫出句;下联: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都没有标点。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适用于对联。

对联具有以下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二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最短的联,如《挽九·一八死难者》:

上联:死;

下联:生。

只有2字。

《庐山含鄱口石坊》联:

上联:湖光;

下联:山色。

共4字。

而孙髯的《大观楼》联共l80字,钟云舫《四川江津城楼》联长达l612字。正由于不受字数限制,作者可以绘景抒情,叙事写意,纵笔议论,挥洒自如。

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和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是“对不齐”的,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有时也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异位重字”和“同位重字”。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

桃花流水之曲;

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2.上下联的词性要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其次是词类对应规则,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语气词对语气词,迭词对迭词。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日月风雨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风江河等)、官室(楼台门户等) 、草木(草木桃李等) 、飞禽(鸡鸟凤鹤等)等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等。上下联的词性,按照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如杭州西湖岳庙内有一副名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其中“山”对“铁”、“骨”对“臣”,都是不属同一小类的名词,实际上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了。

如北京碧波寺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一庭”对“十亩”是数量词,“芳草”对“藤花”是偏正式名词,“围”对“落”是动词,“新绿”对“古香”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济南趵突泉联: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

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画阁”对“飞泉”是偏正式名词,“镜”对“云”是名词,“中”对“外”是方位名词,“看”对“听”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幻作”对“写成”是动词,“神仙”对“山水”是名词,“福地”对“清音”是偏正式名词。

3.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如辛弃疾纪念祠联: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夕光冲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其中,“力挽河山”和“名垂宇宙”都是主谓结构,并且其中的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浩气贯日月”和“夕光冲牛斗”也是主谓结构,并且谓语部分也是动宾结构;“空余英雄心一颗”和“剩有悲壮词千篇。”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又是补充式的结构。

又如山东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门辟九宵”和“阶崇百级”都是主谓结构,且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仰步三天胜迹”和“俯临千嶂奇观”都是动宾结构,宾语部分偏正结构,结构完全相同。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包括两个方面:(1)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2)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出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修辞方面来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但是,根据辞不害意的原则,为了表达的需要,同字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也允许出现,也会被人接受。如明代户部右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为海宁县谯楼撰一联提倡廉政: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其中就出现了二字、四字、八字三个位置上的同字,但是,由于此联内容意义深刻,人们就不在乎它的平仄不合规律了。

如周恩来挽蔡元培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此联中的第一、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等七处出现了同字。但是,此联把蔡元培先生一生中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概括,内容精炼,人们也就不会去计较它的平仄是否合规则了。

5.节奏要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对联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岭”与“东吴”是仄对仄。

6.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可分说两事。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如董必武题南湖革命纪念馆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是正对,上下联互相补充、深化,表现了南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影响,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如挽李大钊的对联: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憾;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这是反对,把李大钊的为革命而“奋斗”和“牺牲”,与其它有的人的在压迫下“生活”和“呻吟”,两相对比,歌颂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大多数对联的上下联是并列的,这通常叫做“平对”。例如,何香凝挽廖仲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有;

儿女债两人同负一人完。

此联写的是廖仲恺被反动派杀害以后,与妻子儿女永别。上联是从妻子的角度写的,下联是从子女的角度写的,是并列的两个方面。

但也有上下联是顺承的,这叫做“串对”。例如,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一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联上下联之间是顺承关系,即下联是上联的继续。当然,顺承关系还包括条件与结果,先后连接,转折连接等关系。

7.需有针对性。联语要切合季节,切合人物身份、地位、情操、业绩,切合事物与场合。《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建成,贾政认为“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要贾宝玉题对额,贾宝玉连题几处,分别是:

题“沁芳”亭:

绕堤柳借三蒿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题粉墙瓦舍“有凤来仪”: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题房院“蘅芷清芬”:

麝兰芳霭斜阳院;

杜若香飘明月洲。

杭州岳庙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8.具有时代性。对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时代变化,对联的内容与意义也随着变化。如: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川流不息;

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宾至如归。

明显有时代特色。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成文的文学体裁,它的主要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联”。所谓“对”,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所谓“联”,就是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机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表现一件事物,或阐清一个道理。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字句灵活,二是对仗严格。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要做到字数要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要对仗,句法要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诗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每句单字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即不过于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

在元代,中原红巾军初起之时,写在战旗上的“旗联”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这副“旗联”充分反映了红巾军浩大的声势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格局和程式上,并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但其影响极大。在尔后明代中叶刘六、刘七起义时,西路军战旗的旗联仅改“大宋”二字为“混沌”而已: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在清末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之后,在龙凤殿两旁柱子上又见到了这副楹联的身影,只不过仍是更易二字: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在明朝,据郎瑛《七修类稿》(下)“对联条”载:“吏部许尚书讚,乃尊亦吏部尚书也。己先为户部尚书,兄诏,亦尚为南户部尚书也。吾友俞子木为作一对云:父冢宰,子冢宰,秉一代之铨衡;兄司徒,弟司徒,总两京之会计。”该联上下联均有同字“之”相对。在清朝,据梁章钜《楹联丛话·格言》载,胡可泉知苏州,揭一联于门外,联语是: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这说明那种不强求工仗,且有同字相对的楹联,当时在官厅衙门亦有所张贴。以不拘平仄、不事雕琢、不强求不仗的格局和程式去创作楹联是很常见的。1930年12月,红军总前委在宁都县召开军民誓师大会时,毛泽东在主席台两旁亲撰一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1944年12月郭沫若为南京晓庄师范校园内陶行知先生墓门所题写的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两联的上下联都出现了重复字。

三.对联的忌讳

对联有五忌:一忌:三平,三仄尾。二忌:孤平孤仄。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不允许除了第一字和尾字外只有一个平音或者仄音。三忌:同声落脚。准确一点说,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

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四: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五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但允许特殊的虚字同位。如,

竹之节,非傲气,乃傲骨;

梅之艳,能凌雪,更凌寒。

这里的之字是不需忌讳的。它就是虚词同位。

五.马蹄韵

马蹄韵(又叫马蹄格),是以马蹄行进规律为喻,对对联格律的一般规律的总结,是对联格律的最标准形式。先有马蹄韵的实践,后有马蹄韵概念。 对联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对联的格律起源于古四声.从现有资料看,古代人并没有明确界定“马蹄韵”一词,但其多数联作心领神会地遵循了马蹄韵规则。马蹄韵一词是余德泉教授经过对上千年来联作声律的考察,总结出来的。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句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的这种规则,就是马蹄韵。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句脚规则,指对联一边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是句中规则,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句中平仄安排受句脚平仄安排的制约。句脚平仄有正格与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每边最后的两字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变格。变格没有正格铿锵。句中平仄没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每边一字:仄

每边两字:平仄

每边三字:平平仄

每边四字:仄平平仄

每边五字: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字: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字: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字: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这个省略号意味着,如果有九句,则首句句脚平仄还是仄;如果有十句,则首句句脚平仄又为平,等等。

下联平仄相反。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

下联平仄相反。

马蹄韵的基本图式,有平起(首字为平声字)和仄起(首字为厌声字)两种。

平起式为: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

平仄仄平平仄仄乎平仄……

仄起式为:

仄平平仄仄乎平仄……

或者: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中,亦用于联句句脚,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相当突出的一点。

上一篇: 意在笔先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