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词的思考
李述合
近年来,度词、新词、自由曲,始渐流行,并涌现出一些成功之作。这是中华吟坛的一场革新。王国钦、丁芒等先生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我虽不懂此道,却是个热心支持者。前几年,初读度词、新词、自由曲,受到很大鼓舞,写了《为新词欢呼》一文,发表在《大河之南》网站。表达一个爱好者的真心拥护之情。
格律诗、词、曲的复苏,使中华吟坛这一历史瑰宝,重放光彩。但随着时代前进,革新势在必行。新诗体出现不可阻挡,新词便是其中之佼佼者。通过学习和习作,我体会到“新词”包含两个概念,一是词,一是新。它是对词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传统词基础上的创新。
哪些应该继承?
词这种体式,最大优势是具有很强的音乐美,它是由古代歌词演变而来的,比格律诗更加灵活。词的音乐美在于,其一,词的句式有显明、较强的节奏。其中五、七言多为律句,三字句相当于律句最后三字,四、六言,为二、二、二结构,一字逗,领字为单独一节,被领句为五、七言律句或四、六句式。充分体现了词的节奏美。其二,词的内在旋律由声、韵构成,韵脚用韵,产生同韵回环往复的音响效应,有利于增强感情色彩。白脚不用韵,但多与韵字平仄相对,如押平韵,白脚为仄,押仄韵,白脚用平,这有垫韵之妙,使词句更典雅。其三,五、七言律句及四、六言路深,音步平仄交错,这使语流中字音刚柔相济,突显阴阳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会大大增强其吟咏性。其四,长短句较之格律诗更为灵活,更易抒发不同感情。传统词以上优势,新词最好继承下来。
哪些需要革新?
首先,词在句式、字数、用韵等方面虽然比格律诗灵活得多,但具体到每个词牌,却又有严格规定。每个词牌,都要求定句、定式、定字、定音、定韵。五定本身,并不能增强音乐美,起初,它是为了与歌谱相适应,后来文学家脱离歌谱写词,五定实际已无必要。新词完全可以突破。诗人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自定句数、字数、句式、平仄、韵脚。这就便于量体裁衣,不致出现削足适履之尴尬。既有利于自由抒发感情,又比照谱填词难度小得多。
其二,采用新声韵。《中华新韵》已公布多年,但推广效果不容乐观。翻开各地诗刊,多数诗作仍为旧声韵。而且有一代一代传下去的趋势。我不反对“双轨并行”,习惯用旧声韵的吟友写新体词,可创作“度词”,按王国钦老师的解释,新词、度词并无实质区别,只是度词用旧声韵,新词用新声韵。如果合成新度词,实行双轨,新声韵词标题后还需注明新声,不但不省事,对新声诗人也多少有点不公平。且易出现混用现象。孙轶青老师“新词应一步到位采用新声韵”的主张是有远见的。新声韵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范语言”。语言规范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新声韵也基本与当前语言大环境相适应。不能孤立看待诗词,它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尽快融入国家语言规范。新词,更应该以全新面貌立于吟坛。采用新声韵,毫不动摇。
其三,倡导多用现代词汇、大众语言。现代人写诗,应该有新意境、新形象、新感情,反映新面貌。这也是对所有诗词的要求,目前,格律诗、词、曲,在这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成果可喜。因此,我同意牛蕴老师的主张,新词可不再单独强调这一点。但语言则不尽同,旧体诗词,格律森严,字数有限。而现代语言,多音词明显增加,入律需要有个过程。比如“社会主义”一词,入律就有难度。新词字数不限,可以放宽,吸收现代词汇,更易准确反映时代面貌。此外,当前城乡,六十岁以下公民多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他们需要诗词,又非专门研究者,如果写出词来,连这些群体都听不懂,看不懂,必将大大影响诗词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新词的语言必须大众化。语言的新与旧,雅与俗,并无严格界限,有些词汇用了几千年,公众仍懂,仍有相当活力,完全可以继续用;有的则相对陈旧、古僻,新词不宜选用。其四,词牌名,起初多与内容有关,后来文学家依谱填词,这层意义逐步消失,词谱成了特定音韵符号的标志。新词不是照谱填词,无必要再定词牌。仿作也行,改动也行,自创也行,完全自由。
曲是我国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后,为适应胡乐特点,在词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被称为词余。它在长短句及声韵旋律等方面,本格与词存在共性。但较词更为宽松自由,允许加衬字,韵脚密,多用俗言俚语等。现代自由曲,是在散曲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故,与新词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
新词起源于河南,是中州吟坛的骄傲。对《中州诗词》展开的新词、度词、自由曲大讨论,衷心欢迎。这场讨论的中心是创新,创新必须解放思想,以新的思维方式作支柱。不可偏重从古书中找依据。古代权威大都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推动作用,但如果过于迷信权威,言必引典,就难以创新。甚至会使曾经推动过历史前进的权威,成为社会再前进的阻力。创新必须立足现实,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创作新词、度词、自由曲的吟友已经不少,应该肯定大方向是正确的。各地诗刊,不妨把这些作品适当多发表一些,倡导创新。并使其走向社会,融入生活,让作者在创作中去体会,让读者去检验。只要能写出新意境、新形象、新感情,反映新面貌,具有相当吟咏性,为广大群众认可的作品,就是好诗词,就应该让这朵花名正言顺地绽放。可以边推广边研究,在推广中进一步总结探讨,去劣存优,形成共识,完善规范。
我不懂新词,但拥护创新。曾比葫芦画瓢写了一些,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已走上社会,融入生活。某年春节前,带领吟友下乡义写春联,即兴创作一首所谓新词,第二天在小冀镇政府召开的老干部座谈会上朗诵,受到欢迎。镇领导还在干部大会上引用过。这首词是:
新词·回乡
义写春联回故乡,忽惊遍地起楼房。水泥路,树两行,不见当年差乱脏。商店门前忙购物,健身场上笑嚷嚷。村变貌,民小康,全靠公仆善导航。
因为我曾兼任新乡县朗公仓颉文化研究会会长,在新乡县首届朗公仓颉文化节活动中,写了一支自由曲。次年,在第二届文化节开幕词中,面对千人,进行朗诵。大家为我热烈鼓掌,下台后还围着我要底稿,抄下来。这支曲是:
自由曲·朗公仓颉文化节盛况记
万民出动,处处欢腾,锣鼓喧天朝字圣。庙堂前高挂大红灯,玩罢背妆舞彩龙;香客如潮涌,争施布,表虔诚。想历代帝王台上好威风,死后无人奉,却远来近到拜朗公。谁可敬,谁可憎?老百姓心中有杆秤,何须管史评!
最近又写了一首新词,在博客上发表,得到网友好评。
新词·奉劝逆行者
小序:闻南京一醉驾司机高速逆行,反责对方违规。笑之余,诚劝逆行者。
几杯才下肚,日暮强兼程。连闯车三辆,狂呼骂两声:“缘何尔等全迷向,高速敢逆行!” 听者面无奈,笑其志未清。醉君须猛醒,回首路光明。抛离大众持偏理,背道世难容。
我弄不准这算不算新词或自由曲,但只要老百姓给我打及格分,我就要义无反顾地继续写下去,常向大众朗诵,接受检验,虚心求教。
我以基层爱好者身份参与讨论,敬请方家指正。
(原载《中州诗词》2013年二期)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