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诗坛大家

也论诗韵的正与变

2020-03-24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也论诗韵的正与变

李保田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读过时任国务委员的马凯副总理的的《“求正容变”,格律诗的复兴之路》和晨松先生的《求正容变和邻韵通押》。有几分感触,也斗胆说几句,追随二位先行者。

一.诗,既是传统文学,也是时代产物。说它是传统文学,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诗歌是起源于上古社会,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说它是时代产物,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没有诗歌记录的时期——战国时期和短命的秦朝。

在现代中国史上,也曾经有过格律诗词隐身于山野林泉的岁月。

泱泱五千年,虽然诗的定义没有发生改变,但是诗的形式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三百零五篇。想一想,五百多年才记录了三百零五篇,况且这三百零五篇诗歌还是以四言为主,且多重章叠句。

楚国与中原山水相隔,其文化发展也相对独立,楚辞才自成一家。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长短参差,灵活多变。

两汉前期则以乐府诗和赋为主,到东汉后期魏晋时期,五言诗才大量产生,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产生于这个时期。用韵才现端倪。

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如王粲描写汉末战乱现实的《七哀诗》三首。其一:“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虽然押韵,也只是顺口而已。

南北朝时期,大部分诗作虽然也用押韵,但是没有强调用韵。北朝乐府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木兰辞》就是例证。一直到沈约等人创立音韵严格的“永明体”,经过一千六百年的发展才摸索出四声八病,主张要讲究诗歌的音韵美。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最发达时期。五言八句的形式由初唐四杰定型。五律则是由宋之问、沈佺期完成。诗的格律用韵问题,是在唐代解决的。即《唐韵》,又叫官韵。

二.韵书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除《切韵》(隋朝)、《唐韵》(唐朝)、《广韵》(宋朝)这些当朝使用的韵书外,还有后人总结前朝用韵情况的。平水韵就是宋末山西平水人刘渊根据《唐韵》整理刊印——《礼部韵略》107韵。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发布的科举考试用官韵《礼部韵略》还是206韵,王文郁根据刘渊的《礼部韵略》107韵重新整理出《新刊韵略》106韵—— 平水韵。此版本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宋代的词韵,则是清人戈载编纂的《词林正韵》,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事实上也是进一步归纳“平水韵”而来。照现在话说该叫宽韵。元曲的《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应该算是时代之作。但它同样是在宋词用韵的基础上根据北曲的实际情况汇编成的。

三.诗语言一直处在发展中。现在不再是之乎者也时代。

诗韵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时代产物,并且是后时代的产物。犹如《词林正韵》一样。后人总是在学习效法前人。无疑问,对后人的诗词创作是一个禁锢。因为诗词书面语言跟现实生活语言不合拍,势必影响诗词的传播。时代变了,人们用语习惯变了,语言表达方式变了,即使是书面语言,现在也不再是之乎者也时代。古汉语把汉语词汇分为实字和虚字。现代汉语把汉语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包括组词规律都发生了变化。古代没有条件推广普通话,各自为政,才出现韵部多多的现象。现在全国一盘棋,虽然口语方言还在使用,但是书面语言已经统一。所以,韵和用韵必须与时俱进。如民国时期的《中华新韵十八部韵》、建国以后的《中华新韵十八部韵》和中华诗词学会编印的《中华新韵十四部韵》,都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四.多种韵书的出现其根本在于是否继续使用入声字。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传统优秀文化的恢复、继承与发展。伴生的就是多种韵书的出版和发行。粗略统计,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诗韵新编·十八韵、十三辙》、1989年10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新编十八韵》、2002年星汉教授编的《中华今韵十五部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盖国梁主编的《中华韵典二十韵》、中华诗词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杨发兴编撰的《中华今韵十九韵》、2010年颁布执行的中华诗词学会赵京战主编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的《诗词通韵十三部二十一韵》等多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是诗词文化再繁荣的象征,二是各家在是否单列入声韵上做文章。

如果记得不错的话,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就成立了国语推行委员会,提出通过教学达到能读、能听、能说、能作、能写的五项具体目标。制定了注音字母,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推行国语。正是在此基础上,黎锦熙、白涤洲才依据《国音常用字汇》编成《国音分韵常用字表》,即北京佩文斋1933年出版的《佩文新韵》。就是说三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推广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4年12月就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后改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强调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秦统一六国,即颁布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规定,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贡献巨大。两千多年前的封建帝王尚且知道统一文字的重要性,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高新科技时代的我们反不如秦始皇有眼光?民国初年就确定了要在全国推行国语,尤其新中国建国后,一再强调并大力推广普通话,谁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不是在学习普通话?而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却还在为入声字是否单独成韵而动脑筋。本人生活于基层,知道普通话与地方方言一直是统一的对立体。学生在学校说普通话,在家庭就说地方话,国家工作人员在单位或者交际场合说普通话,在家庭或私下就讲地方话,无处不是双语言并行。

再加上汉语地方方言复杂,如: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大的有代表性的地方方言在我国就有七种,更别说具体偏僻地域的地方话了。至今还在使用入声字发音的就有江淮官话、吴语、粤语、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和北方的晋语(山西大部分和陕北内蒙一部分)等。

好多汉字在各地方言中的读音和声调都不一样,各个方言区的诗词作者根据各自的方言发音遣词造句,无疑问为推广普通话和统一用韵增加了困难。

五.正与变的身份随着时代而改变。

所谓正,即中正,正确,正当。有正就有偏。如果把平水韵或者古韵看作正,那什么韵又叫作偏呢?自然是新韵。用偏去修改正岂不是大逆不道么?如此说来,平水韵也是错的了。因为平水韵是宋代人汇编整理的。推而延之,词林正韵也是错的了。所以,无所谓偏正,正如封建社会穿长袍大褂,现在女人穿裤头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又与时代密不可分。走到什么时代说什么时代的话。正与偏的身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旧社会把人当作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旧社会劳动人民当牛做马,新社会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美,用韵是很重要的一点。用韵并非要一成不变的必须使用一千多年前的韵表。因为古韵在当时是正确的,在现在就不正确,上古时期家国合一是正确的,现在就不正确。如此说来,也就不存在求正容变的问题。

诗歌是社会文学,只有把她放之于社会,才会获得其应有的生命力。如果在用韵方面奇形八怪,如何使诗词与社会结合?如何与现代汉语教学结合?如何推广、普及、光大诗词文化?鄙人认为,“我们应当看到当代声韵变化的语音实际,不加改革则无法适应时代,走向大众,难以展示诗词声韵之美。鉴于目前声韵使用的实际状况,我们一方面要尊重诗人采用新韵或运用旧韵的创作自由;另一方面又要倡导诗词的声韵改革,执行‘倡今知古’、‘双规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使用以普通话语音调为审音用韵标准的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熟悉、乃至掌握旧声旧韵。我们要为当代诗词创作造成一个选择不同用韵的宽松氛围”《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研究诗词是必须会使用旧韵的,否则就无法研究古体诗词;学习、推广、普及诗词,就必须用现代韵,否则学生也无法欣赏古体诗词。其实就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问题。

总之,诗的用韵是一个配合推广使用普通话而号召、推广的问题。古韵和新韵是一个研究与发展的问题。

上一篇: 先有图而后有诗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