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 文化杂谈

从“诗格”的角度看一首“神诗”——李清海

2020-05-07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从“诗格”的角度看一首“神诗”

感动中国

互拧/原创

什么叫感动中国,感动了天南地北。

一座城从汉走来,满天下纵忧能克。

白衣天使是莲花,病毒阎罗装逼仄。

生死同心你我他,前方看我人民力。

近日,网络疯传一首“神诗”此诗一惊披露,国人哗然,如狂风暴雨般洗刷着网民的眼球。留言评论,铺天盖地,……。我看过很多诗,有好诗也有不好的诗。有滑稽的打油,也有很能得人心的顺口溜。有妇孺皆知的“鹅、鹅、鹅”、也有羞涩难懂的之乎者也。如上这样的“神诗”我也被弄得瞠目结舌。喜欢读诗,也喜欢写写读后感。故而才尽可能的搜集资料,找一些佐证,为自己的感悟和辩解充实一下资料。诗者,不论是高雅通俗,直白含蓄,都应该是凝练的诗词语言,和诗词语言应该有的逻辑方式。绝不能跳出千百年来形成的“诗风、诗格”。即便是弘扬光大,也必须在原有的国粹基础上去传承延续。进步的文化大潮,给传统的诗学道路拓宽许多,扩展了许多,也宽泛了许多。一大批诗人把现代口语和地方口语,甚至是网络走红语言写进了诗里面。只要运用得当无可厚非,毕竟是一种趋势,或许不是一种坏事。但是,稳步发展,有序进展才是硬道理,无限度的大踏步前进,毫无顾忌的横冲直撞,只能是一种颠覆和亵渎。从“诗格”角度去慢慢推敲这一首“神诗”,不难发现有其遵循“诗格”地方。七言八句,是律诗的格式,仄律工稳也符合要求,而且在用韵上也是大多诗人不常写的“仄韵”。韵脚没有丝毫问题。可见此诗作者有一定的格律知识。更多的是没有按“诗格”要求去运笔,如;起承转合,句式对仗。当然,如果不按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就无所谓“对仗”,何况也真的不对仗。在谋篇布局上作者就为所欲为了,从第一句到第八句纯粹是;七拼八凑,摞床架物。句式上花样翻新,无规无矩,开头倒是扣题“感动中国”接下来,语法上采取“叠字递进法”虽然想加大气势,岂不知“天南地北”依旧是“中国”的范畴。也就是说第一联整整浪费了七个字,是最为有说服力的“合掌”典型,造句上更是随意,随意的谁也看不懂啥意思,“一座城从汉走来”从哪个“汉”是汉朝还是汉族,汉水、还是星汉,霄汉?更为神奇的当数“装逼仄”恐怕要神鬼莫测了!唯有能解释得通的,就是在写“抗疫”这个大题材,也难怪一位写诗的好友说:除了,“白衣天使是莲花”这一句还有点诗味,其余的都是在诌句,凑字,而且也太不会节省笔墨:感动。感动。天南、天使、天下、你我、看我。一用再用,是词穷还是絮叨重复,令人费解。说到这我想说,此诗要是诗就是诗的另类,要是诗就是误导小学生的歪诗,我不想再说什么,网络上已经炒反了,我只是从“诗格”角度做点滴浅析,一点看法和感悟而已。感悟至深是:全诗56个字,就像一堆生锈的破螺丝,胡乱的拧在一块废旧的包装纸板上,虽然醒目却令人讨厌。

李清海写于2020年5月7号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清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