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蔷薇迎初夏、赏析
王霓虹
绚丽多姿满院新,半迎初夏半怜春。
芳馨堪比玫瑰似,色泽如同月季真。
火热情怀留客步,温柔笑面醉人魂。
藤萝织锦蔓篱架,欲入天空揽白云。
赏析:
这是一首咏花诗。作者通过新颖的笔调,描绘出蔷薇花的绚丽多彩,十分漂亮。叙述层次清楚,首联就点明了主题(绚丽多姿的蔷薇花)地点;院子里(满院)时间(春末夏初)作者观察到位,蔷薇花的花朵像玫瑰也像月季。接下来诗人笔锋急转,给蔷薇花赋予了鲜活的情感状态,花儿的火热情怀留住了客人的步伐,花瓣如同温柔的笑面,陶醉了客人的魂魄!花儿的身躯枝条如织锦绣,攀爬在院墙周围的篱架上。其顽强攀缘的精神,大有腾空而上,抱揽白云之势,应该说,作者细微的观察和描写是没有虚夸成分的:“百丈蔷薇枝,缭绕成洞房。蜜叶翠帷重,浓花红锦张”(明*顾磷)这就是最好的佐证。通篇下来铺排有序,语句流畅,从前两联不温不火的详尽描述,到第三联升华情感,以花喻人,热情大方,激荡人心,再到尾联气势磅礴一发而不可收拾,可谓步步升高,句句紧凑,没有给读者留下琢磨细品的太多空间。这正是作者笔法老道,驾驭文字的功力所在。蔷薇花,是青春之花,是热情奔放之花,也是爱情之花,她昭示着事业的荣兴,人情的真挚,象征着人们美好的向往,象征着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赞誉。是人们对和谐社会的一种誓约。诗人的立意也正在于此。诗言志,也是诗人用极其凝练的文字对时代气息的一种宣泄和表白。诗词歌赋在各个时期都有她独立存在的空间,一首不合时宜的诗,总会是空洞无力,失去生命力。盛唐的李白,豪放不羁,大气凛然。残唐的李煜,凄楚悲哀,低沉萎靡,宋朝的李易安,婉约凄凉,忧伤多思。都与他们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境遇,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作者这首咏蔷薇的诗也不例外,不难看出,诗人喜欢蔷薇,喜欢当今社会,写出来一个欣欣向荣的花园式的小院风光。字里行间透露出激情和赞美。有火热的情怀,有温柔的笑面,有藤萝织锦的美梦,有凌云腾空的壮怀。从“诗格”的角度去欣赏,作者循规蹈矩,起句直兴,没有直言春末夏初,而是很巧妙的用“半迎”和“半怜”说出了准确的季节时令,可谓别出心裁。颔联为主题做了扎实的铺垫和扩展。蔷薇花的色泽和芳香像玫瑰像月季。最为精妙处是:颈联、这也是所有律绝最为难走的一步棋。它是整首诗的情感和灵魂,既要明转又要暗合,火热的情怀,温柔的笑脸,能留住客人,能醉了客人,这是明转,火红的颜色和温柔的花瓣这是暗合。尾联回扣主题,枝叶织锦,凌空而上的生长气势,把蔷薇花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且句句说花,没有跑题断节之嫌。其中,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词性和仄律无误。其真正的功夫就像我的一个诗友,看了以后所说:【“颔联:用通感的手法,并不雷同。上联写味,下联写色。颈联:用象征的手法,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上联以虚写实:“情怀”是虚,“客步”是实。下联以实写虚:“笑面”是实,“人魂”是虚。在写景诗中,最难的是情景交融。(桂林、林世厚)】……在用韵上作者很灵活顺利的运用了“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的“诗格”标准。这种做法完全值得肯定,支持和发展。社会在发展,文学在进步,总有一天,新声韵会取代古韵,这一点毋庸置疑。这种多韵相通押的写法可以大胆的尝试和借鉴,甚至是推广。
李清海写于:2020年4月30号
作者:李清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