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玉】
诗翁辞
茨山居士
旰食与宵衣,时常忘作息。送兔迎金鸡,点石成材器。问汝何所为,问汝何所事。赏析辞赋篇,研讨诗词律。孝悌与忠信,礼仪和耻廉。空灵养胸怀,旷远识佞奸。透过三尺井,看穿土下泉。传承千古易,坚持恒久难。
家国天下事,乾坤山河园。教研廿十秋,习练五三年,论文一百题,赏评六十篇。详解知识授技能,编制拐杖俗雅过五关。匹夫情志笃,书海脉络求,伏案吟哦历寒暑,搜肠敲字熏凉忘春秋。
耕耘六十月,校牌五百余。讲义三十节,由浅入深徐。茨山话诗词,旁征博引依。
黄河润中原,民族母亲乡。九州血脉通,华夏魄魂强。文化深似海,着力发掘彼蕴藏。本质之体现,精神之弘扬。
虔诚唤才俊,探源求盛昌;姐妹兄弟来,群策群力匡;交流竞技台,踔力奋发寻真良。一统林海纳,三分有二装。浪漫豪放继,现实格律张。不为名身塑,不为升斗忙。恬然与坦荡,苍天可鉴详。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荒梁。
竹枝低复兴,山脚晦还明;人察无私友,不怕无鱼水太清。
【赏评】
茨山居士老师的《诗翁辞》是一首力作。全篇以诗翁的生活、追求与情怀为主线,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忘我精神与勤勉敬业
“旰食与宵衣,时常忘作息。送兔迎金鸡,点石成材器。”这两句描绘了诗翁勤勉治学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旰食与宵衣”直接引用了成语“宵衣旰食”或“旰食宵衣”,形容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这里用来描绘诗翁勤于政事或学问的状态,他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忘记了正常的作息时间。
“时常忘作息”进一步强调了诗翁的勤勉,他因为全身心投入到学问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种忘我的境界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
“送兔迎金鸡”可能寓意着时间的流逝,兔和金鸡分别代表不同的时辰或年份,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更迭。诗翁在这样的时间更迭中,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热情。
“点石成材器”则表达了诗翁教育的成果和贡献,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原本平凡无奇的学生(或知识)培养成有用之才,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体现了他的教育才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两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寓意,展现了诗翁勤勉治学、无私奉献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的热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二、热爱诗词与执着追求
“问汝何所为,问汝何所事。赏析辞赋篇,研讨诗词律。”这两句深度体现了诗翁对诗词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沉情怀。
“问汝何所为,问汝何所事”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开篇,直接点出了诗翁的日常所为与所事。这里的“何所为”与“何所事”,不仅仅是询问诗翁的行为与事务,更隐含着对诗翁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的深刻探究。诗翁以“赏析辞赋篇,研讨诗词律”作为回答,简洁明了地概括了自己的主要活动与追求。
“赏析辞赋篇”展现了诗翁对辞赋艺术的热爱与鉴赏能力。他沉浸在辞赋的世界里,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与意境,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仅提升了他的文学素养,更为他创作优秀的诗词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赏析辞赋,诗翁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研讨诗词律”则体现了诗翁对诗词格律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诗词律是诗词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诗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规则,使得诗词在形式上更加规范、优美。诗翁通过研讨诗词律,不仅掌握了诗词创作的技巧与方法,更能够创作出符合规范、意境深远的诗词作品。这种对诗词艺术的严谨态度与执着追求,使得他的诗词作品更加具有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所以,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翁对诗词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沉情怀,更体现了他在诗词创作与鉴赏方面的深厚功底与卓越成就。
三、高尚道德与人格魅力
“孝悌与忠信,礼仪和耻廉。”这句话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种重要美德,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道德观念。也是诗翁所秉持的道德观念。
孝悌忠信、礼仪耻廉,这些道德准则不仅关乎个人品德的修养,更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石。诗翁以此自勉,也以此教育后人,体现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诗翁在追求诗词艺术的同时,也不忘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使得他的诗词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
“透过三尺井,看穿土下泉。传承千古易,坚持恒久难。”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诗翁对事物本质洞察的敏锐以及对文化传承与坚持的深刻理解。
首先,“透过三尺井,看穿土下泉”以井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诗翁对事物本质深刻洞察的能力。三尺井虽浅,却能让人窥见土下的泉水,这寓意着诗翁能够透过表象,洞察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深层规律。这种洞察力是诗翁在创作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也是他对世界深刻理解的体现。
其次,“传承千古易,坚持恒久难”则是对文化传承与坚持的深刻反思。“传承千古易”指的是将优秀的文化传统、知识和技能代代相传,看似容易,是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然而,“坚持恒久难”却揭示了文化传承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尊重和传承,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种新兴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翁对文化传承的深刻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坚持传统文化传承的敬意和期许。它启示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既要看到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也要认识到坚持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只有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将优秀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
“家国天下事,乾坤山河园”这句话深刻体现了诗翁对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山河的宏大视野。
“家国天下事”一句,直接点明了诗翁对家国事务的深切关怀。这里的“家国”不仅指个人的家庭和国家,更泛指诗翁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诗翁以“天下事”为念,展现了他超越个人局限,心系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大爱。这种情怀在古代诗翁中尤为常见,他们往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以诗歌为武器,抒发对家国天下的忧虑与期望。
“乾坤山河园”一句,则是对自然山河的壮丽描绘,同时也是诗翁宏大视野的象征。乾坤,即天地,代表着宇宙间的广阔无垠。山河,则是大地的脊梁,是国家的象征,也是诗翁情感的寄托。诗翁将乾坤山河比作园,既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也暗示了他将家国天下视为一个整体,如同园林般需要精心呵护与治理。这种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的写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诗翁的家国情怀。
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诗翁对家国情怀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山河的宏大视野。这种情怀与视野的融合,使得诗歌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六、辛勤付出与丰硕成果
“教研廿十秋,习练五三年,论文一百题,赏评六十篇。……本质之体现,精神之弘扬。”这些内容,详细记录了诗翁在诗词研究与教学方面的辛勤付出与丰硕成果。
他从事教研工作二十余年,习练诗词五十三年之久,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赏析文章。
他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编制了学习诗词的拐杖和指南。诗翁的情志笃定,致力于在书海中探寻诗词的脉络和精髓。他伏案吟哦、搜肠刮字,历经寒暑、忘却春秋。
他的耕耘与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校牌、讲义、诗词作品等成果丰硕。诗翁以茨山为话题,旁征博引地讲解诗词之美。
他热爱黄河滋润的中原大地和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着力发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弘扬其精神本质。
七、虔诚唤才与共谋发展
“虔诚唤才俊,探源求盛昌;姐妹兄弟来,群策群力匡。”这句话体现了诗翁对才俊的渴求、对文化根源的探索以及对团结协作的重视。
“虔诚唤才俊”表达了诗翁对人才的深深渴望和尊重。他以虔诚之心呼唤才俊,希望他们能够加入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行列中来。这种对人才的渴求,不仅体现了诗翁对文化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探源求盛昌”则揭示了诗翁对文化根源的探索精神。他深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对根源的深入挖掘和理解,因此他致力于探寻文化的源头,以期在理解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的盛昌。这种探索精神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姐妹兄弟来,群策群力匡。”则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诗翁呼唤“姐妹兄弟”即亲朋好友、志同道合之人一起来,共同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文化繁荣的重要保障,也是诗翁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洞察和明智选择。
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诗翁对人才的渴求、对文化根源的探索精神以及对团结协作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
八、超脱名利与心境豁达
“交流竞技台,踔力奋发寻真良。一统林海纳,三分有二装。浪漫豪放继,现实格律张。不为名身塑,不为升斗忙。恬然与坦荡,苍天可鉴详。”这段内容展现了诗翁对诗词交流的热爱、对真才实学的追求以及超脱名利的豁达心境。
“交流竞技台,踔力奋发寻真良。”描绘了诗翁积极参与诗词交流的场景,他在这个竞技台上奋力寻找真正的良师益友,体现了对诗词艺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统林海纳,三分有二装。”这句可能寓意着诗翁在诗词的海洋中广泛吸纳各种知识,他的学识如同海纳百川,其中“三分有二装”或许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精髓。
“浪漫豪放继,现实格律张。”展现了诗翁在诗词创作上的风格,他既继承了浪漫豪放的传统,又注重现实的描绘和格律的严谨,体现了他在诗词艺术上的全面素养。
“不为名身塑,不为升斗忙。”表达了诗翁超脱名利的豁达心境,他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了升官发财而忙碌,这种境界令人敬佩。
“恬然与坦荡,苍天可鉴详。” 是这段内容的精华所在,它概括了诗翁的内心世界。诗翁以一种恬然自得、坦荡无私的态度面对人生,他的这种心境和品质经得起苍天的审察和历史的检验。这种超脱和坚定,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恬然与坦荡”展现了诗翁内心的平和与宽广。“恬然”意指心境平静、安然自得,不受外界纷扰所动;“坦荡”则形容胸怀开阔、正直无私。这两个词共同描绘了诗翁内心的平和与宽广,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变迁,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这种心境不仅体现了诗翁的高尚情操,也为其诗词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苍天可鉴详”表达了诗翁对自我品质的自信与坚定。“苍天”在这里象征着天道、公理或宇宙间的正义力量;“可鉴详”则意味着可以清楚地审察、明辨。诗翁以“苍天可鉴详”作为自我品质的见证,表达了他对自己内心恬然与坦荡的自信与坚定。他相信自己的言行和品质经得起苍天的审察和历史的检验,这种自信与坚定进一步彰显了诗翁的高尚人格和坚定信念。
这部分内容通过对诗翁心境和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一位热爱诗词、追求真知、超脱名利的诗人形象,令人深感敬佩!
九、内心向往与现实无奈
“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荒梁”这句诗深刻表达了诗翁内心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
“将心向明月”象征着诗翁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明月作为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代表着高洁、纯净和美好。诗翁将自己的心志寄托于明月,表达了他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然而,“奈何明月照荒梁”却揭示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荒梁,即荒芜之地,象征着现实中的困境和不如意。诗翁虽然心怀美好,但明月却照耀着荒芜之地,暗示着诗翁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往往难以实现,美好愿景与残酷现实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冲突。
这种向往与无奈之间的矛盾,不仅体现了诗翁个人的情感波折,也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诗翁通过这句诗,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这句诗还蕴含着一种哲理意味。它告诉我们,尽管现实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仍然应该保持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因为正是这种向往,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去追寻更加美好的未来。即使明月照耀的是荒梁,我们也应该坚信,在荒芜之中,总有希望之花绽放
十、坚定信念与处世哲学
“竹枝低复兴,山脚晦还明;人察无私友,不怕无鱼水太清”这句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与诗翁的坚定信念。
“竹枝低复兴,山脚晦还明”这两句,诗翁以竹枝和山脚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逆境中的坚韧与希望。竹枝在风雨中虽被压低,但终会重新挺立,象征着诗翁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山脚在晦暗之后终会迎来光明,暗示着无论时局多么艰难,总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刻。这种描写不仅富有画面感,更蕴含了诗翁对时局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人察无私友,不怕无鱼水太清”这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翁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诗翁认为,真正的友谊不应建立在私利之上,而应如清水中的鱼儿,虽无华丽的装饰,却因其纯真而更加珍贵。这里的“水太清”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本真的生活态度。诗翁以此自勉,表明自己不畏人言,不惧孤独,坚守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翁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更表达了他对友谊和人生的深刻洞察与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境界和人生哲学,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诗翁辞》不仅展现了茨山居士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更体现了他对诗词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贡献以及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这首辞赋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幅充满智慧与深情的人生画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