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诗词赏析

再说诗词之“炼字”——李清海

2020-07-25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诗者对所见所闻之物象境遇,会有所感悟。有趣了(诗兴)开始构思,打好腹稿,反应快的会口占一首,反应慢的也会在心里反复琢磨,感到成熟了就会挥笔而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成了一首诗。就一般诗人而言,写一首诗词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否写的好,里面运用的词句是否精练,写成的句子是否出彩。所以,就产生了“炼字”一说。炼字说白了就是修改文字,把用的不恰当,不凝练,不能够表达到位的字词修改过来,以求完美,炼字的功夫在于驾驭文字的能力,炼字的程度在于词汇量的多少,炼字的适度在于对物象的认知深浅。需要说明的是顺口溜无需炼字,应为他是顺口“溜”出来的,只是有些诗的基本特征而不是诗,溜的好与不好全在于掌握的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就便是形成了文字也都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即便是炼字也没有意义。打油诗就需要炼字,因为它已经是诗,就要在很多层面上附和诗的要求,只不过它是诗词的一个另类罢了。说到底,炼字很重要,而且谁都会,就是有的人不注意精益求精,对文字要求不严肃,甚至感到自己已经写得很好了!这种思想和认识是办一切事情的绊脚石。对于诗人,没有执着的学习精神;拼搏求索的心志,力尽臻美的毅力,永远也不会写出来好的诗作。下面举两个例子说一下炼字的必要性,和炼字的具体意义。有一个诗友写了一首“咏竹”七律,写的还不错,其中颈联是:“有节能承霜雪压,空心常伴蕙兰香。”咋一看来还不错啊,仄律对仗都没问题,而且很真实,竹子是有节,而且有很多节,竹子是空心的,而且从头到尾都空心。说不好听的,这不是废话吗?除非傻瓜不知道这些。如果是顺口溜无可厚非,读者听者都能理解和接受,但是,形成了正格的七律,要求就严格得多了。如果只是为说说竹子而写就没有意义了,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在于触景生情,他要用诗词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心底世界,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意向,他要去借物喻人,借物喻理,绝不会是闲聊和喷空。这才是写诗的真正意图。写竹子就是要以竹子为导向,描写一个诗人心中的另一番世界。我看了以后就给他商榷,修改俩字如下:“亮节能承霜雪压,虚心常伴蕙兰香。”这样就不单单是竹子有节了,而是通过它体现为人要有高风亮节,能承担雪霜风雨世事磨难的压力,能虚心谦恭的做一个高尚的人。这就很委婉的透漏出诗人的心怀和希冀。再说一个我自己前几天,写给建筑工人的一首七律,也是颈联,原稿是:只手挥来成大院,挺身指去是楼房。二稿是:双手挥来成大院,挺身指去是楼房。三稿是,抬手挥来成大院,挺身指去是楼房。四稿是:抬手挥来成别墅,挺身指去是新房。五稿是;抬手挥来成广厦,挺身指去是新房。至今没有定稿。至于为啥这样反复炼字,留给诗友斟酌斧正,共同磋商吧。最后与大家共勉:垒秦砖汉瓦,沐宋雨唐风。修典章文笔,做诗奴老翁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清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