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是心灵的低语,情感的流淌,也是生活之美的颂歌。在创作中,我们以文字为笔,描绘内心的风景;在赏析中,我们以心灵为镜,映照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历史的温度,体会情感的深度。诗词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精神的寄托,它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平凡中看见诗意,让心灵在文化的长河中不断升华。
——题记
【原玉】
静 夜
李保田
黄昏入黢苍,晏月少星光。
万籁初更寂,窗灯深夜忙。
新霜侵两鬓,旧发蓄稀长。
今日荧屏审,何时举大觞。
注:李保田,号茨山居士,茨山散人,河南省新郑市人,从事教育工作,本科,副教授级。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界泰斗林从龙关门弟子,资深诗词学者,《黄河诗词》杂志主编。
【赏评】
这首《静夜》是李保田先生以其资深诗词学者的深厚底蕴,描绘出的一幅深夜校审诗稿的生动画面,同时也寄托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思绪。
首联“黄昏入黢苍,晏月少星光”。开篇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画面。“黄昏入黢苍”,“入”字将黄昏拟人化,仿佛黄昏是一个缓缓走来的使者,逐渐融入那黢黑苍茫的夜色之中,生动地表现出天色由明转暗的过程。“晏月少星光”,“晏月”点明时间是夜晚,且月亮可能并非满月,光芒黯淡,星星也寥寥无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夜景,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沉思,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万籁初更寂,窗灯深夜忙”。“万籁初更寂”,“万籁”指自然界的各种声响,此时都已安静下来,“初更”明确了时间是夜晚的第一更,进一步强调了夜的寂静。这种寂静不仅是环境的安静,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窗灯深夜忙”,在这寂静的深夜,唯有窗前的灯光还在忙碌地亮着。“忙”字赋予灯光以人的动态,暗示着诗人在深夜仍未入眠,在逐字逐词逐句地推敲诗词稿件的平仄、韵律、意境、情感、表达等,从侧面反映出诗人专注审校诗稿的情景,突出了他敬业的精神和对研究、挖掘、创新、传承中华诗词文化的热爱与笃定。同时,这种深夜的忙碌与外面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专注与执着。
颈联“新霜侵两鬓,旧发蓄稀长”。“新霜”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两鬓新添的白发,如同霜雪一般。“侵”字生动地表现出白发悄然爬上鬓角的态势,给人一种时光无情、岁月催人的感觉。“旧发蓄稀长”,“旧发”与“新霜”形成对比,说明诗人原本的头发已经稀疏且变长,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流逝和身体的衰老。这两句不仅是岁月的见证,更是诗人内心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沧桑与感慨,为全诗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这两句诗,虽然表面上是在描写诗人的外貌变化,但实际上也蕴含了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两鬓的新霜和稀疏的长发,一方面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无常的领悟,另一方面还可以感悟到诗人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与汗水。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别样的独白。
尾联“今日荧屏审,何时举大觞”。“今日荧屏审”,点明诗人在当下的生活状态——通过荧屏审校诗稿,反映出诗人现实生活的忙碌与单调。“何时举大觞”,“大觞”指大酒杯,诗人发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举起酒杯,为“黄河诗派”的大成功、为传统文化的大发展而尽情畅饮?由此可知,诗人再次回到现实,表达了对诗词文化的敬业,以及由此带来传统文化繁盛的向往。他在深夜仍坚守岗位,认真审校诗稿,但心中也渴望着能够有时间举杯畅饮,享受生活的美好与惬意。这里的“何时举大觞”不仅是对“黄河诗派”未来的期待与憧憬,也是想在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方面有所建树、有大成就的渴望与期许。这两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与诉求。
此二句可以看作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工作的专注和对未来的期待。一方面,他忙于荧屏前的审校工作,展现了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他也渴望在忙碌之余,能够有时间举杯庆贺阶段性的成功,享受生活的美好。这种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责任与使命的大胸怀,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整首诗多处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绘黄昏和夜晚的天色,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颔联以深夜的寂静和窗前的灯光,暗示诗人内心的忙碌与不平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具体的景物描写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颈联中“新霜”与“旧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身体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这种对比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黄河诗词》杂志主编的李保田先生,其深厚的诗词功底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夜校审诗稿的现实状态,更通过诗歌展现了诗人深夜校审诗稿的现实状态与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这种情感与思绪的交织,使得整首诗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基于以上的品读可知,《静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以及独特的技法,展现了诗人深夜校审诗稿的现实状态与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敬业精神和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热爱,更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思考生命与岁月的意义。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