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诗词赏析

意象丰满 诗画合一

意象丰满 诗画合一

——邱启永《七律 小满》赏析

二0二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李保田

七律·小满

原创:邱启永

莺啭蛙鸣四月天,池莲滴翠柳含烟。

南疆旭日催蚕饱,北国熏风促麦圆。

喜听山乡金豆旺,惊看故里石榴妍。

甘霖普降轻雷动,送走瘟神是瑞年。

注:金豆:鲁南人对土豆的爱称。

初看到《七律 小满》,就被其娴熟精到的造句手法吸引、逾看愈是不肯释手。反复考虑,还是跃跃欲试,凭自己的浅薄知识不揣冒昧地赏评一下:

作者简介:

邱启永,山东滕州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理事、枣庄市诗词联赋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中华诗词》《诗词中国》《历山诗刊》等发表诗词200余篇(首);并在首届“中国·白帝城杯”国际诗词大赛、中华诗词学会第八届“华夏诗词奖”等赛事中获奖。

题 解:

小满,是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之第八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其含义就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小满时在我国南北方有不同的习俗,如,吃苦菜、祭车神、小满动三车、祭蚕、抢水、看麦梢黄等。

小满与天气,有,黄河中下游:“小满不满,麦有一险”;华南地区:“小满大满江河满”;长江中下游:“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古人有很多写小满的诗词,如,宋(欧阳修)的《小满》、《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邵定)的《缫车》;(巩丰)的《晨征》;(王之道)的《遣兴》;(赵蕃)的《自桃川至辰州绝句四十有二》等。还有适合各地农事谚语。

总之,小满是一个丰收在望的节气。

注 释:

柳含烟:柳树因枝叶茂密像水气蒸发而笼起的的淡淡烟雾,因以为称。本为唐教坊曲名。后为词牌名。因前蜀毛文锡词中有“河桥柳,占芳春,映水含烟拂露”句而得名。双调。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宋 陈与义诗《寒春》:“人间已是三月天,百花含羞柳含烟,一夜风雨寒重返,重拾冬装褪春衫。”“柳含烟”可以缩减为“柳烟”。如唐·杜牧《汴人舟行答张祜》诗:"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墙画柳烟。"前蜀·韦庄《酒泉子》词:"子规啼破相思梦,曙色东方才动。柳烟轻,花露重,思难任。"清·洪升《长生殿·褉游》:"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行遇处,辨不出紫陌红尘,"。“含烟”,带着烟或云雾气。南朝宋颜延之《庭诰》:“犹火含烟而妨火,桂怀蠹而残桂。”唐太宗《咏小山》:“径细无全磴,松小未含烟。”后蜀毛文锡《柳含烟》词:“映水含烟拂路,几回攀折赠行人。”明陈子龙《江南曲》之一:“綺阁罢含烟,江清促採莲。”

译 文:

在那黄莺啼啭,蛙鼓声声的四月,水池中莲的叶子青翠欲滴,河岸池畔的柳树因枝叶茂密像水气蒸发而笼起的的淡淡烟雾,我国的南方烈日当空,炎阳普照,即将进休眠期的春蚕饱餐着美味可口的桑叶,我国北方的和暖的初夏的风在催促麦子赶快籽粒饱满。农人心情喜悦地聆听着土豆的咝咝长势,更是惊艳的看着红似火的石榴花开。甘霖遵守天气变化规律淅淅沥沥地下着,从天边隐约传来轻轻的雷声,人们送走了肆虐三年的新冠,正满怀信心,满怀希望的迎接疫情后的第一个丰收祥瑞之年。

赏 析:

诗人怀着疫情后的喜悦快乐,抓住小满期间我国南北方不同的农作物特点,及小满期间气温、天气、植物的变化,采用渲染手法加以线条式的描写,抒发了农民欢欣、幸福、快乐,与热切希望疫后第一个年头喜获粮食大丰收的迫切心情。讴歌了伟大祖国在党的领导下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首联“莺啭蛙鸣四月天,池莲滴翠柳含烟。”符合起承关系,承接关系复句出句写明时间“四月天”,并用“莺啭蛙鸣”表示并列关系的两个主谓短语修饰“四月天”。对句承写四月天的植物树木形态。流水对仗。动静结合。首联即写出四月的兴旺景象,为下文做好铺垫。

颔联“南疆旭日催蚕饱,北国熏风促麦圆。”并列关系。出句“南疆旭日”,偏正结构,“南疆”作定语,限制“旭日”。“催”,动词,春蚕马上就要进入休眠期,为下步结茧化蛹做准备,故而需要在休眠之前大吃饱吃。故而用“饱”做补语。其句式结构:[(南疆)定语+(旭日)又构成偏正关系]主语+(催)谓语+(蚕)宾语+(饱)补语。拟人,旭日催蚕。对句的句子结构与出句完全相同同。上下句之间名词对名词,处所名词对处所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北”对“南”,“国”对“疆”,“熏”对“旭”,“风”对“日”,“促”对“催”,“麦”对“蚕”,“圆”对“饱”。两个完整复杂单句相对,整联对仗工稳。

颈联“喜听山乡金豆旺,惊看故里石榴妍。”与颔联同样道理,但又不完全相同。因为本联是两个无主句相对,也可以说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子相对。按无主句分析:出句(喜)状语+(听)谓语+[(山乡)定语+(金豆)又构成偏正结构]宾语+(旺)补语。“惊”状语+(看)谓语+[(故里)定语+(石榴)又构成偏正结构]宾语+(妍)补语。按宾语前置分析:本联可以改作“山乡喜听金豆旺,故里惊看石榴妍。”定语前置转化成主语。两句间相辅相生。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对仗非常工稳。

尾联“甘霖普降轻雷动,送走瘟神是瑞年。”尾联采取的是意对。

全诗是当前诗词创作中非常注意对仗工对的一首诗。足可以看出作者是基本功非常扎实、深厚的一位诗人。

再看作者在意象方面的处理。意象(指具象),即具体意象:第一句,三个。“莺,蛙,四月(时间)”。并且,莺是叫着的,蛙是唱着的,天是晴着的。有事物有形象,容量就大。一句七言诗呈现了三种物象。古诗的风格。第二句,“池莲”,水池中的莲荷,讲明地点。“滴翠(植物的形象)”。青翠欲滴、嫩绿、水灵。“柳树”,水池的外部环境。“烟”,柳叶的的茂密就像水气蒸发而笼起的淡淡烟雾。第三句,“南疆(处所)、旭日”,为第二句作了补充。柳为什么会含烟。因为是旭日呀!旭日也在催着桑蚕快快吃饱,有目的呀——吐丝自缚,结茧化蛹。第四句,“北国(处所)”。“熏风(和风,暖风)”。“促麦圆”,麦子籽粒饱满,小满过后是麦子成熟的时间段。有时间,有地点,有物象。并且使用了拟人手法。第五句,金色的硕大的土豆秧子长势很旺,仿佛能听到它生长过程中发出的咝咝响声。(因为直接感觉不到土豆的生长,故而用“听”。)第六句,石榴红似火,虽然石榴也发不出声音,但她有颜色,所以用“看”。虽然这两句象稍显单薄,但是与三四两句连起来读,加上句式遣词的变化就不单薄了。同样拟人。第七句,下雨时的天象。动静结合。第八句,期盼,昭示,人们的希冀。首尾呼应,满含正能量,也符合四月这个收获季节。

可以说意象丰满,别于很多人的现代意象诗——形象单薄。同样的字数,同样的容量,但内容丰歉不一。古代汉语单音节词汇为主,动词、形容词又都归属于虚字范畴,倒装句使用率高。一首诗作者可以摄入更多的具体事像,更多的意象也就能够转化成更为优美的意境。现代汉语则不然,动词、形容词都归入实词,假如跟名词或代词组合成一句话,只能做谓语或修饰用的状语,在诗句中只能出现一次或勉强两次,她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的多寡,也就限制了意象的丰歉程度。因此,使用现代汉语造句,显得内容就单薄。唐诗跟现代诗的区别就在这里,同样的词语句子,意象多少不一样,意境丰美程度不一样。为什么现代人写诗水平也很高,但作品的味道无论怎么品都没有唐诗丰美的原因。

该诗展现给读者一副丰收景象图,一副民殷物阜图,一首现代意象诗。

写作特点

该诗结构完整,逻辑严谨,首尾照应,取像突出,意象丰满,意境优美,动静结合,相辅相生,语言生动,清新奇丽,画面过渡自然贴切,诗画合一,抓住重点,要言不烦。层层递进,事像逐渐展开,衔接自然。驾驭文字能力强。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保田来源:原创作者供稿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