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除夕夜包饺子

2020-05-25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除夕夜包饺子

樵夫

除夕夜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习俗,一,它是团圆饭,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乐乐;二,“饺子”原意是“交子”,按天干地支讲,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天的起点是子时,结束点是亥时。子时就成了即将逝去的一天和即将到来的一天的交接点。所以年夜吃饺子包饺子含有辞旧迎新之意。就成为每个家庭年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那娱乐生活较为贫乏的年代,除了一家人坐在一起拉家常,就是准备新年的第一顿早饭——饺子。

包饺子的面和馅是早就准备好的。通常,大年初一早上的饺子是用最好的白面。那时候生活困苦,辛勤劳动一冬一春也难分得多少麦子,所以白面馍,白面面条,白面饺子就是很奢侈的生活了。平常是很难得吃上一顿的。平时再苦,即使除夕夜也不一定能完全吃上白面饺子,正月初一早上是必吃的。因为吃的是全家人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

包饺子时还要准备一个硬币,五分也好,一毛也好,把它包在饺子里,谁会吃到它,谁就最有福气。这个作法也不知道延续了多少年,反正从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知道了,估计现在还在相当的家庭延续。

准备一家人的早餐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难得吃白面饺子,每个人肯定饭量都要增加,所以就要多准备一些。家里的簸罗、簸箕都会用上。会包很长时间。我从十来岁就学会了包饺子。妈妈一个人擀面皮,父亲、姐姐是必须参与的,因为父亲和姐姐是妈妈的帮手。此外哥哥们也会帮下忙,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大扫除。那时擀面皮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把面搓成细条,然后用刀切成或者用手拽成一小块一小块面团,再用小擀杖一个一个擀成薄皮就可以了。而是把一大块面放在案子上很揉,然后用二三尺长的大擀杖擀面,把面擀成很大很薄的片,然后重新叠起来,再用刀切成面带子,然后再把面带子伸展叠放起来,然后再用刀切成大小一样的梯形方块,然后才能包馅。

包饺子是技术活儿,放的馅儿不能太多和太少,太多时面叶包不住,太少时包成的饺子又太扁,就像当时有一句上海的流行语——上海瘪三。一个饺子的面皮要连续滚动两次才会把馅儿裹好,然后用两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各三个指头捏住卷成圆柱的两端向前弯曲,把它们接合起来,直到分不开为止,怕的是饺子下锅煮的时候开口,饺子馅儿流出来,饺子变泡馍。

包饺子又名包元宝,水平高的包出来的饺子非常象元宝的样子,中间略低,两端略高,船形。也有包得非常圆的,当然水平低就不同了,各种样子都有。技术娴熟与否也不一样。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技术应该不会难到任何一个中国人。

煮熟的饺子家里所有人都不能先吃,第一碗首先是供飨先人和天地全神的,等他们用过后家人才能吃。家里人也是老人和孩子先吃,无处不反映出中国人敬老爱幼的优秀传统。

2002年除夕

上一篇: 伟大的嬗变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