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游周王坟
木 子
那是1977年中秋,星期六晚上,校园没有了往日的喧琅。一片宁静。住校的我和一位同样喜欢寻幽探胜的同事商量好趁星期天再去游周王坟。
之所以定为二游周王坟,是相对于十年前我还是割草孩儿时曾游过周王坟而言。
周王坟。又叫周定王坟(我姑且把他叫做周定王墓)。按封建时代封建统治者死后坟墓的建造规格论,周定王坟应该叫周定王陵。周定王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陵墓。建在河南省禹县无粱公社境内。洪武三年(1370年)朱橚被封为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府;死后谥号为定,故又称周定王。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底获准回到开封。此后三十余年间,一直居住在封地开封。期间,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橚一生酷爱医药,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组织一些学者编撰过《保生余录》方书两卷。洪武二十三年(1389年),他被流放到云南。在这期间,朱橚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年底,朱橚回到开封。他深知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开封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召集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大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又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种植从民间调查得知的各种野生可食植物,进行观察实验。15世纪初,由他亲自订定的《普剂方》编刊。永乐四年(1406年),《救荒本草》一书刊行。
抛开藩王地位不说,仅就他用三十余年时间,投入对医药学的研究,救死扶伤,编撰《保生余录》、“家传应效”的《袖珍方》、《普剂方》和《救荒本草》来说,已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药物学家。就凭这些,就值得我们这些灵魂的工程师们去拜谒一番了。
早饭提前吃,七点多,我两个便简装出发。顺着山区大路一路向南。选择从许家坪往上翻山。山高沟深坡陡。两三米宽的路曲曲弯弯延伸到许家坪村。再往上就没有大路了。真正变成了羊肠小道。曲里拐弯地一直通向山顶。
中秋的山上,布满了洋槐、杂树、紫穗槐和荆丛。惟有荆草还有零星的晚花在开放。蜜蜂嘤嘤,匆忙地在荆丛间飞来飞去。竞相争采着最后一束荆花密。岩头上,地埂边,路边处,散开着几株不知名的小碎黄花。临近山村的上坡处还耕种着用石块垒砌成堰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耕地,再往上就全部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坡。
我们尽量挑拣好走的地方攀登。虽然生在山区,长在山区,毕竟也“养尊处优”了这些年,爬高上低的兴趣基本殆尽。走走停停,上到山顶竟然用了一个小时还多。衣服也显得厚重了。到了山顶,就成了自由人,一脚踏两县,谁也不愿意管。中秋时候,山顶的风凉凉爽爽的带着一丝寒意。不长时间,衣服上的汗湿一扫而光,接着就是稍微感到体凉。
站在山顶南瞰,就是要到达的目的地——禹县无粱公社周定王墓。顺着山脊也可以到达周王坟,不过要向西再转南绕上一大段距离,还要翻过一家山中沟坡,然后从老山坪金子石处向下再进入陵区。一个就是从站立处向下,然后顺着山半坡进入墓区。不管怎么走,都要往下行。为了节约时间,我们直接下山南坡。
上山容易下山难。一点不假。上山用的是登力,下山没有了借力处,两腿攒得慌。尤其一边寻稳固的石块和土坡,一边又要躲避易滑动易松动脱落的沙石。
半个小时后下到了半腰。转向两面山坡的接合部。再偏左转,沿着山坡进发到陵区。
到了,到了。
心急喝不了热糊糊。又是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终于站到了墓的顶部。
没有急着下到陵区。站在此处放眼望去:周定王陵坐西向东,位于禹县无梁镇老山坪(老官山、明山)东麓。陵区由明代周定王陵、王妃陪葬墓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所构成。它的西部是层峦叠障的嵩岳余脉具茨山东首,东部则是广袤的黄淮平原。主峰坐北向南,两边分别延伸出两条山岭。左边是青龙岭,右边有卧虎山。青龙岭上有一条明显的状似起舞的青龙顺着山坡。卧虎山坡有一快硕大的“太虎石”,犹如一只惟妙惟肖的猛虎在雄踞。形成龙虎把门之势。主峰与两条山岭弯曲环抱成椅子圈形。山上有各具特色的龙磨、公鸡嘴、龙炸窝、虎歇洞、太虎石、金字石等自然景观。周定王陵就座落在金字石下侧的椅子的环抱之中。
看完墓区形势,便下到定王墓的入口处。
顺着长长的神道向里走去,一座庞大的地下建筑便呈现在眼前。建筑时间长达14年。整个地宫由墓道、墓门、甬道及前、中、后、左、右五组砖、石拱券殿堂组成,整个陵殿安有三层大门。全部用整块青石打造而成,光滑庞大,宽1.6米,厚0.2米,高3.17米。墓门尚好。各墓室原有大石门,有的倒卧在地,有的歪歪斜斜地勉强支撑着。走进甬道,跨过墓门,进入前室(前殿),一股阴冷的寒气扑面而来,墓室也呈昏暗。前室(殿)两侧各有东西向两个耳室,系陪葬王妃墓室;前室正中有门。踏上长升八级台阶进入安放定王棺椁的正殿(寝殿),即地宫的主体部分。周定王的棺柩停放于正中方位。棺柩正上方穹窿最高处有一洞朝天透着光亮。据说盗墓者留下的。盗墓者判断的也真够准确。竟然不偏不倚,正好打在定王棺木上方,一次获得成功。棺床后面壁上有一龛室,龛室两边并排有四条洞室,中间两条略为突出,门额上有富丽堂皇的屋檐装饰,其它两洞则无。四洞均有石门。据考证四洞均为殉葬王妃的墓室,中间两条洞室安葬妃子的身份较另外两洞所葬妃子的身份高。正中两室靠右一室当为正妃冯氏墓室,冯氏乃征虏大将军冯胜之女。陪葬的王妃墓室前亦有墓志,她们都是周定王死时在世的嫔妃。无论周定王健在时她们多么显赫、多么幸福权威,当周定王一命呜呼时,她们也只有殉葬的权利了。我不仅为那些殉葬女人的命运扼腕叹息!墓门和各墓室门额上均以琉璃瓦镶嵌成富丽堂皇的宫殿廊檐。地面全部为汉白玉铺就。宫墙为特制磨面大青砖。地宫所有石门都是滚珠封闭。一旦关上,别想打开。陵寝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筑面积达到1970平方米,比北京定陵还要大。被专家们誉为十三陵的缩影。遗憾的是,第一次游览时本人是从挖开的不大的前门洞口翻进去的,曾见有汉白玉大石球一枚,曾经在寝宫见到的浸泡在水中的棺木残片和残骸以及滚落在地上的直径约二尺的白色石球不复再见。
游走于地宫之内,观看着布局严禁合理,筑造工艺叹为观止的建筑技术,不仅为封建朝代一个藩王的地位之崇,权力之大,享乐之极感叹。
游罢周王陵,我们又直接去了娘娘墓。这里我也是第二次游览。
娘娘墓距周定王陵右侧一里左右,具体位置在赵家(外门里外)村,,墓建在地下。
最早发现娘娘墓的是一户姓赵的村民,现在该村的支书赵家。过去,山里人家建宅子,为了节省建筑材料,又达到安全舒适的目的,他们往往选择一处有沟崖的较为理想的的地块下宅院。就是把耕地挖出一个方正的地坑,四面是坑壁。然后在崖边处打洞,挖通通向地坑的通道,作为进出院子的通路,然后在地坑里建房,或者在坑壁处挖窑洞。这样的住宅,我们这里把它叫做天心院。说来也巧,赵家天心院的后墙壁刚好就辟在了娘娘墓洞穴的后底壁,一进院子就看到了墓洞的后壁。
跟主人说明来意,在获得主人同意后,我们就顺着井式的通道下到井底,通过被打通的一个墓室,进入地宫。娘娘墓是一个颇为奇特的地下墓葬。墓室距地面约10米,主题结构是用水磨砖建成的环状廊形穹窿顶拱洞,酷似“黄罗伞”盖。用现下最恰当的比方,极像烧制砖坯的快窑。只不过烧砖快窑只是一个环形穹窿顶洞。而娘娘(妃子)墓则是在“环”的外壁分置着距离相等的17个单体墓室和一个与墓室形状一样的墓门。这种坟墓造型在全国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墓是被人盗过的。地上残存着大量黄色、绿色琉璃瓦片。一片狼藉。除此外,再无其它。虽然没有新发现,也是不小的收获,起码二次探地宫,看得更为认真仔细,体悟更为深刻,真为绝无仅有的墓葬建筑艺术叹为观止。等把全部洞室看完,也用了不少时间。
2002年10月27日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