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温馨的驭云斋

2020-04-12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温馨的驭云斋

李保田

尊敬的林从龙老师仙逝已经109天了。而在我来说,其实就是昨天。因为当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时,他就坐在下面认真地听我讲评;当我白天伏案疾书时他的声音就在耳边回响;当我在孜孜以求熬夜时他的身影就会出现在眼前;当我站在书架前翻看他的遗作时,他就在用赞许的眼光看着我;送不走,去还来。

而我每当厌倦时就会听到他的督促与批评,每当困惑时就会感受到他的启示与解惑,每当收获成功时,就会感到他的喜悦与告诫,每当烦闷时,就会感到他的提醒与鼓励。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越发清晰,重温旧怀的意想更加迫切。止不住,藏还现。

今日,在到郑大一附院去过检查结果后,便迫不及待地坐车再次来到他老人家生前居住的驭云斋。

推开屋门,热气扑面而来。久久地站在厅里,巡视着周围那十分熟悉的一切,倍感温暖。仿佛我又坐在老师的床前,他拉着我的手,抑扬顿挫,掩抑低徊,浓重的湘音里夹杂着中原音韵,糅合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里,带着颤抖的吟诵声灌入我专注的耳朵里。

一曲道罢,“保田。能听出我在干什么么?”“能。您在吟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很多人是听不出来的!”“那是他们弄不清真正的吟是什么样的。”......一番交流,老师的脸上布满了满意的笑意。

十年前老师说的话又在耳边回响:“加入中华诗词学会吧,我做你的介绍人。”那种关爱不言而喻。

伫立于书房书桌前,老师伏案审阅时沙沙的运笔声骤然响起。他坐在桌子的一边,我则坐在另一边。老师眯起双眼,进入假寐状态。我顺手拿起他正在修改的一位远方诗友寄来的几页诗稿,细细地拜读。

“老师,她这首诗的颈联不对仗。古诗中有颔联不对仗的,但是没有见过颈联不对仗的。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就属于颔联不对仗,颈联对仗。”

老师睁开眼:“对。这是一种格式,叫蜂腰体格式。”

“还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不对仗。上下句的词类、词性、句子结构也不一样。上句用成语典故,下句用一般句型结构。好像她不知道这个成语典故是什么意思。写诗该怎么使用成语。对仗应该符合哪些要求。”

老师说话了:“帮她改一下。”

“修改可以,就怕起不到作用。她不知道为什么要修改。”

我试着问老师:“我可以跟她交流吗?”

“可以。”

“您把她的电话给我说一下。”

......

我侧坐在桌子一端,看着老师为我的《古今词人名作词牌选编》和《茨山居士诗词曲选》作序的镜头连续出现在眼前:写上,划掉,圈圈,长线指向。无声的动作,变成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既然老师有意收我为关门弟子,既然相信我会努力认真地做传播。我一定竭尽所能,不负老师的重托。”老师的脸上出现了几年来很少呈现的笑容。

“扶我坐起来。”昏花的老眼,颤抖的右手,为我刚刚杀青的《诗词曲知识》以及《茨山居士话诗词》签上他的名字——“林从龙 2018年2月28日”。

河南省职工医院住院部16楼53室,老师侧身面对着我,强忍着无尽的疼痛,发出微微的叹息,用他那无力的右手牢牢地抓住我的双手,就这样不说一句话,重又进入梦乡。

我伫立在客厅的餐桌前,看着那静静地打开在书桌上的不知是那位诗友的书稿,陷入沉思。

我伫立在书架前,看着那用心血凝成的透着心香的本本青册,抚摸着张张光盘,激荡之情再也控制不住,任那双眼溅出的热流随地淌去。

一切的一切,如是昨日,历历在目。圣贤虽已仙乡住,满室仍然白鹤悠。诗雨文风斋欲爆,涛翻浪涌撞心头。斗室虽小,却装天下;寂寂无声,却是无限温馨。人去楼空,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就用王维《赠裴迪》为此文作结吧!“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2019年11月7日夜于寒舍

上一篇: 桃花雪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