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在凝炼中臻美
——七律•忆关东乡情赏析
李保田
2020年5月6日
原作《七律•忆关东乡情》林世厚
秉炬昏昏伴笃行,削磨钝笔尽躬耕。
身缠旧絮泥床暖,月破寒窗草室清。
披卷千轴询子美,不鞠五斗效渊明。
穷锥瘦骨诗犹困,一缕骚魂灭复生。
赏 析:
诗人通过对当年在家乡关东打拼的回忆,再现了艰苦清贫的岁月以及宵衣旰食、以苦为乐、努力工作,始终坚持文人风骨,坚定笃行信念,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清高品质,以及改革开放、文化复兴,重新焕发青春希望,投入诗词写作的快乐心情。
“秉炬昏昏伴笃行,削磨钝笔尽躬耕”:晚上,发出昏红的光芒的火炬陪伴着我,朝着心中既定的目标一心一意的前进。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削磨着发钝的笔峰,恪尽职守,躬耕于教育园地。诗人深谙“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时间难以挽留,人生只有一次。为了不使自己回首往事时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身缠旧絮泥床暖,月破寒窗草室清”:身上裹着破旧的棉衣坐在用土坯泥巴垒成的透着温暖的烧炕上,月光透过封闭的不严实的寒窗,照进用茅草搭建的简陋空荡的住办一体的清净的屋子里。
“披卷千轴询子美,不鞠五斗效渊明”:深夜还在披阅厚厚的每一份都能够卷成画轴的试卷,这时候(我)想起了杜子美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虽然条件艰苦,但肩头的道义和责任、文人的风骨告诉(我),一定要向晋代的陶渊明学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守住清贫,坚持志向。
据考证,历史上有两位名字叫之美的文人。一位是杜甫。另一位是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北宋开封人,当过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据说因接近主张改革的政治家,被人借故诬陷,罢职闲居苏州。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
“穷锥瘦骨诗犹困,一缕骚魂灭复生”:那时候生活穷困,饿得瘦骨伶仃,有时候也想拿起笔来写几句诗,但因为没有情绪,连一句都写不出来。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终于迎来了诗人的春天,一度泯灭的诗魂死而复生,(使我)重新燃起了写诗的兴趣与希望。
平静起笔,卷起的画轴慢慢展开,一幅清贫高洁不假雕饰的园丁抱瓮灌园画面渐次呈现在读者面前。犹如黄河之水,表面温柔,内中波澜。其声亦亮,其势亦雄,其力亦壮,其志亦刚,其情亦挚,其行亦笃。
艺术特色:
1、其意深远,其味高厚。南朝钟嵘《诗品序》提出:“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提出:“大抵句子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
滋味,它不单着眼于诗歌作品的艺术性,而是包含着思想内容的充盈、鲜明的倾向以及艺术的感染力。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铺陈叙事,咏物言志,平静而不质实,使得该诗愈品愈有味。
2、文字洗炼含蓄。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句并没有直言其事。完全靠读者悟得。体现出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说的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又如宋 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事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理即情理;意即意料之外;想是透切见微;自然即天然而成。含蓄是诗的重要特色,尤其理趣诗。其咏物要为言志服务。诗在道出人的心事的同时要含蓄有余韵,不可透漏直白,质木无文。诗的味道通过读者的咀嚼而获得。要达此目的,诗文就必须从洗炼上下功夫。无纤秾而有冲淡。大抵显出悲慨之意。
3、意境虚实相生。“秉炬昏昏”为实,“削磨钝笔”为虚。“身缠旧絮泥床暖”为实,“月破寒窗草室清”。“披卷千轴”为实,“不鞠五斗”为虚。“穷锥瘦骨”是上六句的总结和深华。达到倍增其哀之目的。全诗就是在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交叉运用中铺开叙述,展现画面。实写提供历史记忆,虚写警人驰骋想象。前为因,后为果。由条件导出果,凸显诗人的情怀。
4、对仗工整有力。如“身缠”对“月破”,“旧絮”对“寒窗”,“泥床暖”对“草室清”,“披卷千轴”对“不鞠五斗”,“询子美”对“效渊明”。对仗好则意更远,味更厚。
5、结句呼应开篇。诗以忆旧开篇,以抒当前情为结束。此乃平稳起兴之特点,由浅入深,逐渐达到高潮。
总之,此诗算是同题材诗中的上乘佳作。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