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

也说诗歌、诗风、诗品/ 李清海

2020-04-09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也说诗歌、诗风、诗品

李清海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源远流长,汤汤不息。她占据了,华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一大片领地,博大精深,传承弘扬,是为国粹!各个时期的诗歌作者,用高度含蓄凝练的诗词语言,去表达丰富的自我情感和对事物的贬斥与褒奖。最关键处,是作者通过练达的文笔,跌宕起伏的节奏,柔美和谐的韵律,去尽情的书写人生,集中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如是说,才得以繁衍生息,日益壮大。

诗风;统领着各个时期诗歌创作的导向。回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诗词歌赋,无不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所制约。没有哪一首好的诗词是脱离现实而凭空臆造出来的。灰色的社会多灰色低沉悲怨,盛兴的朝代多激昂向上的格调。历史时期的影响,决定了诗词歌赋的风格和形式。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取长补短,去芜存菁。总而言之,诗风是一种时代文化的倾向。不可脱离,不可分割,更不可违背。

诗品:在这里专指诗歌的品级和格调,以及对诗词优劣的品评。引用魏晋时期“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义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则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蔓之累矣”。不难理解,诗要有三,比兴赋也!借物抒情言志谓之比(比喻)。隐情取义藏形谓之兴(暗喻)。平铺直叙寓言写事谓之赋(明喻)凡诗词者,式可定,形无拘。譬如绝句,起承转合,不可拘泥;渔阳之法,只可借鉴。法有千变,各得其巧,术无定论,焉能生搬硬套。重在立意谋篇,端正诗风,可比,可兴,可赋,讲究诗骨、诗魂、诗韵足矣!

处于对诗不对人的考虑,我不想提及当今社会一些所谓的“著名”诗人的名字,这些诗人,很多人都有耳闻,尤其是游弋于网海的朋友,大多都知道某些个网络知名大腕。这些朋友都很有文学造诣,功夫了得。诗写得好,我很认可,也很赞赏。不能苟同的是;心高气傲,自恃才高,最为厉害的是,批诗斗句,措辞辛辣,咄咄逼人,压倒一切。别人之诗稍有瑕疵,就大做文章,讥讽挖苦,冷言冷语,看似滑稽诙谐,实是嘲讽打击。使得诗词界同仁诗友,望而却步,不敢接近。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诗歌和诗风。当今社会好的诗词作品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满满的正能量令人欣慰,然而,也有一种倾向,诗写得好了就目中无人,骄傲自满,历史遗留下来不良习惯依旧蔓延,不懂装懂,“尾巴翘到天上去”。更有甚者,不学无术,抄袭剽窃,贪天之功为己功。此行为不除,定会阻塞诗路,有损诗风,有悖于诗词歌赋良性发展的正确导向。才高必傲,古之常理,岂不知,骄要有方,傲要有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写诗人也去旁若无人,有何颜面去拜谒李太白……

最后我要说的是:读诗懂诗重于写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孙洙)不无道理。不会读诗,读不懂诗。就去写诗抑或去评诗,自不量力,滑天下之大稽!

我言重了,如有失偏颇,还望诗友指正批评,我会感谢至甚,并诚心改正。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清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