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意象诗中的写景状物与叙事

2020-04-09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意象诗中的写景状物与叙事

(二0一五年十月八日)

李保田

关于意象诗,前已讲过,它是采用浪漫主义象征手法运用形象描述语言的诗。其中的象,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所要寄托情感的具体的事象和物象,并且通过作者头脑这个加工厂加工转化以后虚化了的意境。意,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感情需要赋予事象的含义。意象诗离不开写景状物与叙事,即既有写景状物的意象诗,也有叙事与写景状物紧密结合的意象诗。诗,无外于述事、摹景与抒情,要么通过写景状物抒情,要么通过叙事抒情。关键地不是通过什么达到什么,而是通过怎样地述事和写景状物达到抒情之目的。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写景状物与叙事融为一体的意象诗。

一、把叙事与摹景状物有机结合起来

叙事抒情,叙事离不开事情发生、发展所依赖的景或物。绝对单纯的叙事诗很少。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但它与小说或影视剧有区别,即故事情节简单而完整,简单介绍事件发生的环境与背景,抓住事件的主要情节和线索,突出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通过场景、情节、画面的精炼形象描述,在叙事的基础上糅合进作者的思想感情,高度概括出事件的意义和影响。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艺术化地展现。作者必须弄清楚一点:任何具体事件都离不开它所发生、发展和赖于存在的环境景物。所以,要把叙事与摹景有机结合起来。

汉乐府诗是在《诗三百》的现实诗的基础上再续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据《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语言朴实自然,开拓叙事诗发展的新阶段。如《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外,还有《陌上桑》等。说它们是叙事诗,是因为它们都基本完整地记述了某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等过程,但又不纯粹是记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兼具景物的描绘。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泪落连珠子。”“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只有把叙事与景象描写结合起来,才是诗中主人公形象生动感人。如《木兰辞》中的“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天子坐明堂。”“出郭相扶将。”“当户理红妆。”“磨刀霍霍向猪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把叙事与摹景状物结合起来,是叙述带有景象色彩。如《陌上桑》中的“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都不是单纯的叙事,而是通过叙事提供给读者一个可观可感的物景与场景。

杜甫是把叙事与环境描写结合最成功。他善于对现实生活的典型进行艺术概括,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如《兵车行》之“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摹声摹景,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乱离苦难呈现在读者面前。《羌村三首》(其一)“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首联的“日脚下平地”,颔联的“柴门鸟雀噪”,颈联的“惊定还拭泪”,尾联的“相对如梦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场景和景象。(其三)“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的颔联“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就是景象。

王维通过叙事融合景象抒情表意的诗就更多了。如其《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首联写远景,极言终南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铺叙云气变幻,意蕴含蕴。颈联终南写山之辽阔和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目的还是写终南山的宏伟壮大。《新晴野望》为例:“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前六句看似写景,其实都是为第七、八两句服务的。刚刚雨过天晴,一片清新,按说,人们是不会下地干活的,因为土壤肯定很湿腻,干活还不顺手。但是,夏秋之交正是农民大田管理的关紧季节,所以农家才会“倾家事南亩”。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农家的辛苦。再如其《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首联属于叙事,而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完全是写景。这两个景象显得既孤单又荒凉,千百年来都说很美。但这种苍凉美是充分体现了戈壁大漠那种辽阔苍茫,是为了体现出,是次出使塞上的艰辛,更是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艰辛。

描景状物与叙事紧密结合,采用夸张、比喻以及浪漫手法,尽量使用恰到好处的形容词,把叙述句转变为描述句,把叙述事理尽力转化成图片和画面,突出象的作用。如王维《齐州送祖三》:“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即算成功矣!

二、把景物植入灵魂使之动起来

写景状物为了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但是这个景象画面得是活的有灵魂的。如果仅仅是一个景物而已,或者是分散性的景物描写,与叙事就结合不起来,各是各的。倒不如纯粹叙事,直白抒情。诗人眼中的象,最早是一个个具体感性物象,即具象。只有作者把它们完全揉和后才成为意象。这些揉合后的意象,经过作者重新勾勒才会成为意境。具象是实在的,意境是虚化的。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意象是具象向意境转化的必要过程。意境可以包含多个意象。假如所有的意象虚化后仍然是静止的,岂不就是象看到了茫茫戈壁滩,幽幽夜山物,死气沉沉,令人森然。只有当这些物景运动起来,变成活的景物,才会在作者心中构成一幅三维优美图画。要想达到如此效果,就必须让景物“动”起来。所以写景状物要除了形容词外,恰到好处地使用动词。如上面举例《孔雀东南飞》的“流”、“削”、“含”、“落”、“语”、“浮”、“转”、“踯躅”、“掩”、“泻”、“持”、“执”、“摧”、“结”、“赴”、“鸣”,《木兰辞》的“传”、“照”、“坐”、“出”、“扶”、“理”、“磨”、“扑”,《陌上桑》的“耕”、“锄”、“归”、“坐”、“从”、“系”,《羌村三首》的“噪”、“拭”。以及《终南山》的“近”“连”“接”“回”“合”“入”“变”“投”“问”,《使至塞上》的“过”、“出”、“入”、“落”等。写山显示山的阔大雄伟与壮观,写雨显示山的空灵与清新,写人显示人的无奈、悲哀与感叹。

这些动词赋予了诗的灵魂,是山空灵虚怀,水清新柔美,人有情寄托,总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可感、可触、可赏的三维动画。

三、述事和摹景有一条逻辑主线

诗家语定性之一是有阻隔性,即前言不搭后语,具有跳跃性。它指的是诗的语言艺术,但就主题而言,是不能阻断的。一首诗,不管主题多大。也是一诗一主题,无非就是宏大的主题其跳跃性强一些,生活类的主题语言紧凑一些。就像一棵瓜秧,尽管瓜秧上结的瓜没有紧密挨着,但它们始终是一根藤上的,相互之间有一条秧藤连接而不分离。就象一篇小说,不论长篇、中篇或短篇,都要有开头,经过,结果三部分。无非是开头是开门见山或是缓入。是顺叙或是倒叙。但不能有开头结尾而无过程,光有过程而无结尾。必须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去逻辑结构。首联就是事情的发端,二联、三联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四联就是事情发展的结束。每一个具体诗句可以颠倒横竖进行组织,但整首诗不能随意组织篇章结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务必完整严谨。首联就是起兴,颔联就是承接,颈联就是转折,尾联就是圆合呼应开头。尤其是词,特别是中调和长调,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把事融入景中。起句、过片、结尾必须符合逻辑,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或景语作结,或情语作结,或前后照应。词中的每一句都要充分考虑其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必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述事和摹景高度契合。诗与词的最大区别就是诗是每联都是对仗的,每句自可独立。词虽有对仗,但是并不像诗那样完全对仗,况一首词展开就是一篇散文或短篇记叙文。诗又是吟诵的,词是要唱的。吟较为紧凑,唱较为疏缓,越缓慢越能够判断出是否合乎逻辑,是否一以贯之,是否有实质内容。

不同诗歌写景的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官角度去描景状物。但凡写景必须依据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需层次分明。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感觉(气温下降)→承句视觉(窗外雪光)→转句听觉(从落雪的声音)→结句呼应(通过竹枝折断以及雪从竹枝上滑落地上的响声判断出雪之大,证明衾枕冷)。总之,为使作者的立意更高、更深、更远,就尽量把景物意象诗和叙事诗融为一体,做到相映成趣,相辅相成。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