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诗词赏析

一首绝句谈“诗格”——李清海

2020-05-09    来源:QQ空间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一首绝句谈“诗格”》

柳林烟雨

李清海

柳烟弥散轻云送,

万缕千丝伴风动。

游人欢畅家不回,

二三知己吟诗梦。

初夏早起,微微凉风,丝丝细雨,漫步溪边柳林之间,见三三两两游人,嬉戏说笑,觅诗寻趣……有了几分诗兴,偶拾一小绝。发在朋友圈里。有诗友反诘曰:似乎仄律有了问题?我看见不得不加以释疑解惑。此绝句,抛开意境不说,就起格律韵部,咋一看来还真有几处费解。仄韵,折腰,承句和转句246都不分明。正可谓漏洞百出,不屑一顾。殊不知如果按“诗格”细细推敲就有了说法;其一:仄韵,这个不难解释,在近代诗里面比比皆是,五绝七绝尽皆有之,不加赘述列举。其二:折腰。何为折腰?以绝句而论,转句和承句在格律上是要“相粘”,反倒“相替”这在“诗格”谓之“折腰”本来是出律,却不为诗病是何道理?其原因很简单,约定俗成,前人名家此诗例很多,如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还有很多,仅举两例。前朝诗人大家已成定格体式,可以继承,无可厚非。其三;承句246不分明,本句自替出律。“万缕千丝伴风动”。“仄仄平平仄平仄”。很显然,这不符合格律诗词,马蹄韵的格律要求,严格破坏了声韵规律。在246马蹄韵杆上出现了偏差,有“马失前蹄”突兀感觉。本应该平平仄,有平缓的音律上升到激昂,可偏偏仄平仄,高低急速跳跃很不和谐,甚至于拗口。可就是这样一个错误的仄律格式,尾三字不合声律,偏偏在很多的,好的古诗词里面频频出现。并且取名为“句式变格”。如唐李山甫《别墅》……窗明雨初歇,平平仄平仄。唐王之涣,凉州词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仄仄平平仄平仄。由于这种格律句式诸多出现,也就形成了一个潜意识的认可。以往的一些诗家名人,还给它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叫“锦鲤翻波”,具体说法出处无从考证。或许是因为音韵上下极度跳跃,就像鲤鱼翻花那样吧。总之,这是一种极其特殊句式(变格)用之要慎,偶尔顺势出现,不足为怪也不能算错,但不可刻意,更不能提倡。其四:转句与承句一样246不分,本句自拗无救;游人欢畅家不回,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律格式无话可说,是严重的大拗出律!不独有偶,这样的“变格”句式在近体诗里面,应用者更多。如:孟浩然有“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北阙休上书仄仄平仄平”……等。而且它的名字更为鲜亮,叫“李白醉酒”。李白斗酒诗百篇,喝醉了写错了很有可能啊,纵然后人学诗写诗都能效仿,也都不为错,把这种变格句式说成是“太白醉酒”,难免有些附庸风雅,滑稽可笑之嫌。余认为,对于初学者还是,不用、慎用为佳。如果由于语境的需要,出现变格句式也属正常,不可指责。故而:读诗容易,诗格难懂,写诗容易,诗格难守,读要细品,写要推敲。

最后再援引一首 “仄韵变格”唐诗共赏之:

《冬日观早朝》

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

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

美人犹在青楼梦。

李清海、2020年5月9号写于 怡情园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清海来源:QQ空间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