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一面话诗词
——诗词创作形势探讨
李保田
改革开放,文化复兴以来,自“五四”后几近被打进冷宫的旧体诗词重又焕发生机。一时间,全国各地诗词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各种赛事层出不穷,诗人队伍发展迅速,传统诗词文化的回归方兴未艾。虽然诗仍以格律和非格律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在发展,但格律诗占了主要空间,并且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本来是好事,却逐渐显出了隐忧。为什么如此说?
一.重形式轻内涵。出现了对格律诗认识的误区。《毛诗序》论“诗三百”,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经”者: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亦称宗教中讲教义的书,或称某一方面事物的专著:如诗经,易经。史(诗)论家也都认为《诗经》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是现实诗的源头。诗是用来言志抒情的。十五国风是抒情诗。屈原是浪漫主义诗人,但屈原的诗也是为了抒情。《汉乐府》和《新乐府》是现实诗,同样是抒情诗。中唐以前,很多诗人写的五言叙事诗,一样是抒情诗。唐诗的特点就是以叙事抒情为主,无论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还是叙事抒情,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因为言志抒情是诗的本质特点和灵魂所在。从十一世纪初“诗”诞生以来,到中唐的1600余年间,没有格律诗(初唐出现了五言格律诗,也就一百多首),这是用非格律诗抒情了一千多年。中唐以后到当代的1400余年,主要是用格律诗抒情,但是宋词和元曲主演了400年,况且还有非格律诗,同样是抒情。当然我们还是要承认格律诗的主导地位的,毕竟格律诗是最优美的抒情表达形式,尤其是当代。
可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好不代表内容好。外在之美不等于内在之美。文章开始提到的隐忧恰恰就出在过分追求形式上。可以说,凡是写诗的人对格律诗的要求基本都知道。开口就是平仄对仗,提笔就是粘对拗救。好像只要把这些规定做到了,就等于诗也写好了,即便是诗评,往往也在格式格律上求全责备。弄得人人讲格律,首首遵照格律。用格律检查,用格律评比。格律第一,至高无上。岂不是舍本求末,抓小放大?
曾记得小学时学过的歌谣:“泥瓦匠,住草房。纺织娘,没衣裳;。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编席的,睡光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上面几首诗,单从格律格式考虑,算不得好律诗,连合格律诗也不是,但千百年来被广泛传唱,因为抒发的是作者的真情。谁读谁震撼。古人写诗,格式是次要的,内涵是主要的。诗人的功夫下在淬炼表情达意的文字上,即便是赠答诗,读后也觉得余味无穷,因为作者抒的是个人的感情,个人感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才震撼人心。
《全唐诗》收录2529位诗人的诗作42863首(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唐诗》,共九百卷,共收录唐代诗人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世世代代大人小孩出口能诵的有几首不是叙事抒情诗?
有机构曾评过唐诗,夺得前十名的是:第一名:崔颢的《黄鹤楼》,第二名:王维的《渭城曲》,第三名: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第四名: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第五名:杜甫的《登岳阳楼》,第六名: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第七名: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第八名: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第九名: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十名:李白的《蜀道难》。认真看一下,除第一、第二、第十不是格律诗,其它七首都是符合要求的格律诗。作为荣登榜首的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第一、第三两句就出现了应“平”用“仄”。但自古以来没有人说它不合格律,只说好妙。因为该诗夺了古诗的三个第一:一是古代选本选录次数第一;二是历代点评次数第一;三是现当代文学史录入次数第一。连大诗人李白看到后都直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诗论家严羽评价此诗:“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此诗好在哪儿?意境,意蕴。第二名: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格律诗,因为二、三两句不粘。后人有办法,就把它定为“折腰体”。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意境很美妙,也很能把人带入情境之中。《王孟诗评》:“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第十名:李白的《蜀道难》:根本就不是格律诗。但同样流传千古。因为李白写此诗,不在格式,重在通过写景表意,通过描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和畏惧心理。“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寥寥数字,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的刻画出来。把读者直接带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张驰有力,岂不妙哉!我在这里不是贬低或否定格律诗,其中的第三名到第九名,是完全意义上的格律诗。好在哪儿?好在诗的内容和表情达意。
即便完全合乎格律标准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也是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而载入史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展现了诗人登楼所观看到的雄伟壮美、气势磅礴的景象,以及诗人决心登上人生高峰的壮志情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的伤感之情。所以《初白庵诗评》:杜甫前半首由近说到远,阔大沉雄,孟作亦在下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写得含蓄,委婉,触景生情,情在景中。写洞庭湖有声有色,生气勃勃,意在表达诗人愿为国家效力的愿望。所以《唐诗归》:钟云:此诗,人之其雄大,不知其温厚。《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则是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奇妙,意在言外,引人入胜之境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距离不能割舍友情,恰当的比喻,大胆的想象,充分表现了经典的内涵,故而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形式美不等于内涵丰。太重视形式,势必忽视内涵。拘泥于形式,必然损失很多很多,陷入格律外观的迷思中。流于形式,追求形式,以形式断诗之优劣。是否也是虚浮浮夸之风呢?从敝人身边的几十个群来看,有多少不是除了凑字数,凑对仗,凑格律,还是如此。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勘正平仄上。你说他的平仄不对,他说你的平仄有误。把格律溜混淆于格律诗。把叙述性的逻辑语言混淆于描述性的形象语言,凸显出格律误区,曲解了格律诗的涵意。
二.表面文章,千人一面,没有特色和力作。诗是真情实感的体现。要体现真情实感,就要进入生活写生活,言之有物,独辟蹊径而不人云亦云,写真我。但是,千人一面,已成为目前诗界的通病。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流行写节日诗、庆贺诗、唱和诗。就说节日时吧,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新节日有元旦节、三八节、劳动节、儿童节、建党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流行节日有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全国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还有二十四节气。庆贺诗有新岁贺、生日贺、成功贺、获奖贺、展览贺、出书贺、开会贺、成立组织贺、组织成立周年贺、升学贺、毕业贺......。唱和诗有受邀唱和与自动唱和。如果都写,光这几类加起来就是几十、上百首,哪还有个人自主创作空间和时间。作诗成了定题考试试卷,只要按照要求答题就行。写出来的东西雷同化,千人一面。使用了不知多少年的那些词汇,翻来覆去,你这样组合,我那样排列。看谁文字游戏玩得好。读了一个人的“七夕”诗,其他人的也就不用读了。一样的笔法,一样的情调。鲜有新鲜感。读一、二首还可以,读多了就觉得乏味。高仿真,雷同化。分不出谁优谁劣。年复一年,了无新意,大同小异。作为诗词群体,比相号召,作为个人,乐此不疲。把个人风格变成了群体风格。没有了差异性,消泯了精品力作。本人不反对写节日题材、庆贺题材的诗,反对的是不求立意深远、不重内涵、表面光鲜的八股诗。(二)陷入迷思,把格律格式奉为金科玉律,作诗格式化,言必称格律,提笔扣平仄。围绕“平仄”选词,紧扣对仗造句,不犯孤平为本。好像复合了格律格式就等于写好了格律诗。忘掉了诗意诗艺,误解了诗的六义,迷失了方向,围着磨道转圈,难以突破瓶颈,无所提高。五年、七年、十年、八年,成了小一毕业生。(三)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对事物不作深入观察,细微辨析,而达到格物致知。则是急于求成,抽空本质,以象取物。仅靠一鳞半爪,管中窥豹,便盖棺定论。譬如写花诗,花有千种,各开一朵。其形,其瓣,其色,其味,其性,千差万别。槐花,展示的是素雅,释放的是清香;玫瑰花,展示的是殷红,释放的是浓香;兰花,展示的清雅,释放的淡香;桐华,展示的粉红,释放的是甜香;石榴花,展示的是火红,释放的是微香;......要想写好各种花,就要先观察入微,区分不同的特征,抓住其特色,而不能简单地用“花香扑鼻”概而括之。以偏概全,一点代面,抹杀个性,否定特性。(四)文字游戏,故作姿态。诗词是不是真情,一看就知。有些作者为显示其是饱学之士、高产诗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臆想天开,头脑构象,没有见过的花木可以描述其美好,没有去过的景区可以讲述其漂亮。通过嫁接组合技法,天天有新作。只要你曾读过其其它作品,便会发现,似曾相识,异曲同工。女人活筐里的边角废料布头子,整理后打乱,打乱后整理,翻来覆去,挑来拣去,做成万能衣服,谁穿都可以。不知瞒过了多少双“火眼金睛”。因为天下之大呀,谁的双脚能丈量过来?尤其使用古人描景状物之辞汇,更是了无新意。自然出不来力作佳篇。
三.作诗是为了抒发情怀,表明心迹。诗是用来表心迹的。符合格律的口号诗决不能写。诗人也是平民百姓,也需要衣食住行,也有七情六欲,不能总是高瞻远瞩,大见识,大情怀,大境界。形而上学。或者不问世事,不食烟火,不粘锅。好像没有亲人,没有私交。国事要写,民生更要写。阳春白雪需要写,下里巴人更要写。歌功颂德要写,民心民意也要写。兴观群怨,怨而不怒。观注社会,观察生活。山石田土,日月风云,祖国风光,犄角旮旯、亲情骨肉、冷暖炎凉、喜怒哀乐、悲愤忧伤等易见情义、有骨有肉的真情实感都要写。不要空洞无物。口号震天响,贪心到处行。行笔抒情,因人而异,因事而别,对象不同,重点不同,遣词不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的手纹,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纹形。
表心迹要重意蕴。诗情画意,内涵才是主要。花团锦簇,透视灵魂深处。不能象新人出嫁,光鲜亮丽,美若天仙,三天之后则现出原形。更不能象所有新人出嫁,一概艳姿盛装,不分轩轾。槐花就是槐花,玫瑰就是玫瑰,蔷薇就是蔷薇。生旦净末丑,各有特色。什么样的事物场景,用什么样的颜料笔功。本人曾于2003年10月写过一首《送友人》:“霞染夕阳红,溱泱郑墠葱。劝兄杯下酒,杞路玉无盅。望眼浮云暗,扶栏洒泪穷。凉亭登复看,雁阵过长空。”立意在揭示余与友人友情之深厚,赞人间友爱之美德。表达相送友人远行时敝人的恋念伤感之情。前四句已经表明心迹,但为了造成更为伤感的氛围,使诗的主题更深刻,便重新转环,波澜再起,留下无限牵念。
诗,雕造的是艺品,展示的是个性,形成的是风格。拾人牙慧,善解人意,应声附和,符节合拍,永远入不了雷音寺,上不了西昆仑。
构思时不落俗套,语风习古而不泥古,行笔时化用而不套用古代写景状物言志抒情之词汇,方能凸显个人风格。
2020年5月8日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