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诗句的词序颠倒和语言逻辑

2020-03-26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诗句的词序颠倒和语言逻辑

(二00九年四月十八日)

李保田

要想写好诗填好词,就必须选好词、练好句。而要选好词、练好句,必须懂得语法。因为语法修辞是语言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在众多的社会交流活动中,人们会常常指正某一个人“不会说话”或“连一句囫囵话都不会说”或“词不达意”等等。当然不是说某个人不会说中国话,而是说某个人在说话时不会准确使用规范词语表达,犯了语法错误。“词不达意”是指用词不当,“不会说话”是指不懂语法。可见词汇在一个人语言表达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诗词创作更需要语言美。

在我们的轩辕诗词上,有一首赞扬神七飞天,翟自刚出仓,举着国旗慢步太空的诗。其中一句,原句是“巨擘高悬五星旗”。刘老师改成了“巨臂高悬五星旗”。从这句诗的字词看遣词造句的重要性。大家知道,一种文字有“形”“音”“义”三个要素。任何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本意、喻意、引伸意。“擘”字的本意是“大拇指”。喻意是“老大”。“老大”可以谓“巨”。因此,可以把“巨”和“擘”连在一起用,即“巨擘”。进一步喻指“人才”

“高级人才”。跟“掰”同意。作动词用。引伸为“筹划”“布置”如:一切都在筹划中(也作擘划)。把“巨擘”理解成词组,则是偏正词组“巨大的拇指”。在这句诗里,不能活用为动词。因为活用为动词,不仅与前边的“巨”字无法搭配,也与后边的“高悬”无法搭配,如果硬要配合使用,就成了一个病句。缺少主语。如果使用喻意表示“高级人才”,全句诗就是“高级人才高悬五星旗”。而通常情况下,“人才”与“培养”“造就”“成长”相搭配。“高级人才高悬五星旗”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有一点必须弄明白,“高级人才”是泛指,是表示范畴的词,是对优秀、卓越人物的统称。可这句诗是指特定背景下的特定人物翟自刚高举五星红旗。这样一来,句子就变复杂化了。况且“人才”与“高悬”又不搭配。只有“翟自刚”与“高悬”搭配。但又不是七字句。如果紧扣这句诗的语景讲,“五星旗”是举起来的。相较而言,用“拇指”举旗(当然可以借代手),就不如用“臂”举旗。因为“巨”修饰“臂”比修饰“拇指”更贴切恰当。“臂举旗”构成了本句诗的完整成分“主语—谓语—宾语”。用“巨”修饰“臂”,用“高”修饰“悬”,用“五星”限制“旗”展现的是一个非常优美的画面。并且没有改变作者的本意。因此说用“臂”比“擘”好。附带说一点,本句诗中的“悬”字也需要商榷。因为“悬”是“悬空”,或者从上面吊着,而“五星旗”是翟自刚举着的,只有举起来旗子才能迎风招展,迎风飘扬。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选词的重要性。

诗句中的词序颠倒主要指的是双音节单词和合成词。如“日头”、“太阴”,就是双音节单词。“六龙”、“五羊”就是合成词。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古代的某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里则变成了双音节词的一个词素。如“桥”和“雀”。在古体诗词中,“桥”、“雀”连用没有问题,因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哪个词放前面。哪个词放后面,没有必然关系。现代汉语就不行。如果写成“鹊桥”,都知道是特指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每年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鹊桥”就是由鹊搭成的桥,则“鹊桥”是前偏后正的偏正关系;如果“鹊桥”二字中间加上“搭”或者“搭成”则“鹊桥”扩展为“鹊搭桥”,或者“鹊搭成桥”,就是一个主语(雀)、谓语(“搭”或者“搭成”)、宾语(桥)完全的最基本的单句。如果再在“成”后面增加一个“的”字,扩展为“雀搭成的桥”,就是主语(雀)、谓语(搭成)、的桥(“的”是结构助词,“桥”是“搭成”的补语)具有的基本单句。而如果写成“桥鹊”,句意就是“桥上的鹊”,“桥上有鹊”,或者“桥上飞鹊”,或者“桥上聚鹊”,或者“桥上落鹊”,或者“桥上罗鹊”。“桥鹊”作偏正,表示特指,“桥”字在这里起修饰限制作用。如果是“桥上……”则是主谓句,“桥”作主语,“鹊”做宾语。意思与原句完全相反。

在诗词创作中,双音素的单词是不能随意颠倒的。如“日头”、“太阴”,就是双音节单词。其中的“日”和“头”、“太”和“阴”仅只是一个音素,在一定的诗句中,既不能分开使用,也不能把“日头”、“太阴”颠倒成

“头日” 和“阴太”的。如“六龙”、“五羊”就是合成词。但是是指太阳和月亮的专用名词,如果颠倒词序,就成了“龙六”、“羊五”,即“龙六条”和“羊五只”,与原意大相径庭。“美国人”就不能颠倒成“人美国”,“中国人”就不能颠倒成“人中国”。“美国人”、“中国人”是前偏后正的合成词。强调的是一个人的身份,这里的“美国”、“中国”分别起着限制作用。如果颠倒成“人美国”、“人中国”。虽然还是前偏后正的合成词。但是强调的是国家的性质,“人民的美国”、“人民的中国”。与诗句的原意与原意大相径庭。

古代汉语把汉字分成实字和虚字两类。实字只有名词和代词。虚字则包括了名词和代词以外的所有词类。现代汉语则把汉语词汇分成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按现代语法讲,实词从语法意义上说,是能作句子成分的词;从语法形式上说,是能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构成词组的词。名词表示人、事物、时地等。能作句子的主语、宾语,但不能作谓语。动词表示动作、趋向、存在、判断、能愿等。不能直接作定语,作定语时必须在动词后面加“的”字。一般能跟名词结合成动宾词组。能跟副词结合成偏正词组。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能作谓语。一般能直接作定语。能跟名词结合成偏正词组,不能结合成动宾词组。数量词表示事物数量的,都能直接作定语(不带“的”字)。表示动作数量的都能直接作补语(不带“得”字)或状语,一般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副词表示程度、时间、范围、估量、语气等。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只能作附加成分(主要是作状语,有时也作定语、补语)。不能跟介词结合,经常跟动词、形容词构成偏正词组,有时也可以跟名词构成偏正词组。少数单音副词可以重迭。代词是指代别的词语。跟指代的词语功能意义相同。通常不受别的词语修饰。不能重迭。

而虚词就不能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跟别的词结合成词组。在古典诗词里面,除名词、代词以外的词都属于虚字。介词只能介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地位、对象、原因等意义。连词只起连接作用,连接词和词、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语气词只表示句子的疑问、祈使、感叹、陈述等语气,只放在句子末尾,有时也放在句中停顿的地方。感叹词只能作句子外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也可以独立成句,表示惊讶赞美、悲伤苦乐、愤怒斥责、欢乐愉快等强烈感情。

词组是词的扩展。词组是由两个以上意义有联系的实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单位。它们有相互对立的特点。其特点是词义的特定性和结构的不可扩展性。如“白菜”,它是一种蔬菜的名字,属专有名词。但是,它又是由两个单音节词合成的,其中的“白”是形容词,是用来形容“菜”的,起修饰限制作用,组成了一个偏正式合成词,“白”和“菜”失去了独立性,成为词素。“白菜”就是专用名词。在两个字中间不能加入别的字。“白布”就不一样,可以写成“白白的布”“白色的布”。“白布”就成为词组。

具有语法意义的词组分五种:主谓词组、联合词组、偏正词组、动宾词组。

主谓词组:两个以上的词,一个或一组是表述对象,另一个或一组是表述者。如“态度和蔼”“身体健康”等。

联合词组:特点是两个以上的实词表示一个复杂的概念,没有主从正副之分。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中间可以“和”“又……又……”等连词。联合词组包括并列、选择、递进、承接、解说、重复等类型。

偏正词组:两个以上的词,一个或一组是中心,另一个或一组附加在前面,限定、修饰它,或者在后面补充说明它。有前偏后正和前正后偏两中类型。前偏后正:前面的词修饰、限制后面的词。两个以上的实词没有凝固成一种特定意义,中间可以加“的”字或别的成分,如“单位负责人——单位的负责人”。象下面的“圆桌会议”,就不能加“的”字,而把它看作固定词组。前正后偏:后面的词补充说明前面的词。前正后偏词组中间可以加“得”“不”,还可以加别的成分,如“说明白”,可以成“说不明白”。

动宾词组:两个以上的词,一个或一组表示动作、存在或判断,另一个或一组是它涉及的对象。两个成分凝固成一种特定意义,表示一个简单概念,成分次序不能颠倒,如“洗澡”“出差”,只能看作动宾式合成词。反之,即成动宾词组。

在使用词组时,联合词组、动宾词组可以根据需要颠倒顺序,而主谓词组、偏正词组一般是不能够颠倒顺序的。

句子分单句和复句。单句又有无主句、无谓句、宾语前置等,单句和复句在诗词中都会出现。

以上简单介绍了词、词组、单句的句子成分。如果我们不懂得语法知识,不知道句子的基本成分及各自的功能作用,我们就可能说半截话,不是少主语,就是少宾语,甚至语无伦次、词不达意。

诗词用形象说话,文章用语言表达。虽然诗词创作允许颠倒词序,不过分强调语法结构,如果既遵照语法结构,又写出好句子,不更是上上之作吗?一句话,无论是写诗填词,还是作文章,都要讲究语言逻辑,重视语法。尤其是固定词组、专有名词是不能随意颠倒位置的。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