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讀清詩心得

2020-03-28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讀清詩心得

谭道利

漫談趙執信的現實主義與王漁洋的“神韻说”(下)

赵执信在《谈龙录》里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道是什么?廣義的道,大家是知道的,这里是指寫诗人的思想,观点。

赵执信有一次向王渔洋提起刘宾客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时,王答曰:“我所不解!”“此句最为下劣”,并说杨大年是“村夫子”,“乐天诗可选者少,不可选者多,存其可者亦难。”一句话,王恶现实主义诗,更恶现实主义的诗人。

赵执信恰恰相反,他推崇现实主义诗,自己写很多关注社会,关注底层贫苦百姓的诗如:《清江浦书事二绝句》:

一夜盲风破碎秋,家家十口寄船头。

游人错会年来惯,笑指黄河入户流。

陌上洪流失旧津,长鲸雪齿竞甘人。

似闻汉帝乘槎使,翻托微波近洛神。

此二首诗是作者被革职后下江南时经过黄河,見到黄河水泛滥成災时所写。

第一首是說:深秋时节(盲风:疾风;碎秋:秋景凋残。典岀巜禮記.月令》:“仲秋之月⋯⋯盲風至。”)因黃河決堤,兩岸百姓家园淹没在洪水中,难民全家挤在破船上。“家家十口寄船頭”,(并不是每一家都有十個人,这个“十口”是全家的意思)。而过往的迁客还错以为难民都这样浸泡在水里或是什麼習俗呢。哪知道他們因爲田園被水毀,不得已而“寄船頭”呢!

第二首,借说大水淹没了渡口,汹猛的大鲸鱼张着“雪齿”“甘”(食)人。暗指天子派来“慰问”灾民的钦差不但不济世救民,反而(翻托)与地方官相勾结为非作歹。(乘槎:槎,竹或木筏。乘槎使,典出梁宗懍巜荆楚歲時記》:張騫乘槎尋河源,從天河墜落。暗指朝廷命官。)“翻托微波近洛神”(見曹植巜洛神賦》:“無良媒兮,托微波而通辭。”曹植愛慕洛神,希望微波將愛意傳給洛神。)作者之意是說災民見到朝官,以為有了希望,殊不知“翻托”(反而)比“雪齒”長鯨吃人更厲害。

赵执信关注底层百姓,关注社会客观现实,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至使他革职以后再无反顾。他同情百姓,揭露黑暗,言之有物,雕琢无痕。當然得不到王漁洋神韻派的歡迎。傳說趙執信輯巜觀海集》,求王作序,王置之不理。筆者認為此事应烏有。因為王,趙的見解不同,趙不一定有此請求。不過王漁洋不會賞識趙執信應該可以肯定的。

趙執信写诗詞笔法“曲折隐晦,使人讀他的詩感到吃力。一流傳起來不甚廣。”(見赵蔚芝《趙執信詩選.前言》

如趙執信的《闻蟋蟀有感》:

炎威留愠散荒陬, eq \o\ac(○,1)1万窍缘时惯欲愁。 eq \o\ac(○,2)2

四海歌吟听未洽, eq \o\ac(○,3)3怜伊在野独鸣秋。

注: eq \o\ac(○,1)1炎威:炎热夏天的威势;留愠:愠,即怨恨,留愠,未解除的怨恨。

eq \o\ac(○,2)2萬窍:指荒野的孔穴;惯欲愁:发出愁苦之声。

eq \o\ac(○,3)3四海:普天之下;伊:指蟋蟀;歌吟:指当时歌颂“圣君德政”的阿谀诗作。

这首七绝借蟋蟀自比,四海之内充斥着对封建统治者的歌声,使人不堪入耳。谁去听在荒野千千万万的孔穴中蟋蟀的鸣叫呢?

作者写下此诗一年后,怀着对统治者的怨恨,对浮躁阿谀的文坛诗坛失望的心情默默地离开了那个龌龊的世界。

这首诗即使在文狱凌厉的满清,也无法指摘他,因为隐深不露。所以,现实主义,并不排斥韵味藴藉,只反对放弃思想性,现实性不着边际,片追求“神韵”说,尽管神韻是詩文必須有,唯神韵而棄思想性,真实性怕是舍本求末吧!

赵执信反对神韵说,主张诗文以意為主,以语言为役。所谓意,就是人的思想感情。认为意是第一位的,语言只是表达意的工具。“主强役弱,则无令不从”。没有思想主骨,言辞再华丽,也只浮光一闪而已,并不能感人,更談不上有什么作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又有何益。

此诗讀後,留下黃河泛濫禍患于人,同時又反映岀臟官為瘧害人,民间对封建统治者心存不满的事實,讓人了解到封建社會是吃人的社會。回看當今,虽然社會進步了,某些當權者的所作所爲有沒有胡作非為的呢?有哇,在延安時期有,開國初有,當今亦然!建國初凡軍以上高干子女上大學,當軍干,是隨個人意願的,平民百姓行嗎?而我們的詩人惘顧事實,“不涉政治”,不談“敏感”問題,為當“大詩翁”,大寫寫臭了的阿諛逢迎“詩”,“千秋節”頌。不同的是王漁洋僅僅無思想,言不由衷而已,並没有直接肉麻的奉聖诗。比如某詩刋刊出在中央換屆時的祝賀詩有一聯云:“運籌國事溫家寶,掌握全盤胡錦濤。”盡管對仗工整,“政治”性強,說明問題了嗎?估計被吹捧者見了也要掉下巴!

王漁洋的神韵说也並不是一味的吹捧,他也只是一味经营诗的清丽蕴藉,“不作一字,尽得风流。”如他的巜真州絕句》:

揚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

斜日孤帆相次泊,笛聲遙起暮江楼。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陂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白沙江頭春日時,江花江草望參差。

行人記得曾游地,長板橋頭舊酒旗。

曉上江楼最上層,去帆婀娜競難勝。

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離心到秣陵。

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

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

這是描寫景物,借景抒懷的一組好詩。淸清的江水,或揚或泊的帆檣,丰盛參差的江草,江樓上隨風飄蕩的酒旗,江岸疏落的漁村,江邊戴笠垂綸的釣者,江上穿行來往的打魚船和古樹下傳來陣陣的賣魚聲。红树画舫,香风美女,不由的想念起了那位善艳詞丽曲,柔肠百轉,执手盈泪的柳屯田柳永。柳永求功名不得,但词曲名盛一时。“知几度,密约青楼尽醉,便携手,眷恋香衾绣被。”見柳永《长寿乐》。

可憐柳永官止屯田员外郎,詞艷曲肥,憐香惜玉,常奪得歌妓之芳心。死去無錢收屍,眾妓憐其歿,湊銀埋于城西仙掌路。(當然,還有其他說法),王漁洋以“江鄉春事最堪憐”一“最”字,和“殘月曉風”來寄託自己對柳永的詠嘆,高妙至絕!因為柳永有詞句“今宵酒醒何處去,楊柳岸曉風殘月”动人心弦。

不得不佩服王诗“欲言還止,藏而不露,衝淡閒遠,雋永超逸,”“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藝術功底。

总之,大讲神韵,大唱太平调,上达紫宸听。是聪明文人的进階法宝。谁都记得孟浩然那句“不才明主弃”吧,一首艾怨诗竟然断掉了孟夫子的大好前程。故历代凡求功名者吸取此教训,马屁拍到马蹄上也要拍。管他思想性,真实性,遠離政治,大谈神韵,“四声八病”,三寸金蓮,八尺伟躯,皇上万岁,太子千秋,春郊秋狩……“尽得风流”而龙颜悦官运通,何其乐也!(此語并不針對王漁洋)笔者也許是曲解王司寇。其实他的诗确实瑰丽隽永,高雅请逸,和风软柳,十分怡人!诚然,诗人并不一定是哲人,也只并不一定是社會活动家,并不一定个个握着权柄。但古人都说了“诗言志”呀!怎么写诗要忌讳政治呢?社会上很多事有得也有失,人有功也有过,有优有劣,怎么诗就要避开过失,过错去研“四声八病”,“蜂腰鹤膝”呢?

像趙執信關注社會,重視現實,更接近大众感情,对社会进步有利。王漁洋作詩重修飾,講究神韻,更合上层口味,其实都對。二者融合,怕是难求。

趙為人耿直,不阿諛諂媚,寧折不彎;王則登舟随行,管他南北西东,宦海优游,得心应手。到老致仕,可知其处世圆柔得用武之地;要赵照顧八面,卑躬屈膝,他做不到。《长生殿》剧案发后,也有办案者向他暗示,若有黄白运转,廷阁走动,便可释然。但赵做不到。他在回藉时的《出都》里写道:

事往浑如梦,忧来岂有端。

罢官怜酒失,去国觉天寒。

北阙烟中远,西山马首宽。

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

“忧来岂有端”,“西山马首宽”“十年一挥手,今日别长安!”冲出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诗句里可以看出此种去意赵早有之。并不一定全因“观剧”。观剧只不过是个由头而已!真正原因是他的不阿谀,不卑躬,看破了“红尘”。赵执信在职时有位县令黄六洪得升官入京,差家奴“遍送土物与诗词”赠各部大员。据说赵执信答曰:土物留下,诗稿面壁。令黄六洪羞恼生恨,后来黄果然因覌剧参了一本。虽然此是街巷传说,但赵对当时一些惯于攀附,奴颜卑膝,又诗文平平之人投白眼,因而留下遗患,导致革职,这一点赵是自知的。否则什么叫“忧来岂有端”呢?

任何时候,耿直无私的人总会碍着叼滑奸诈,营私舞弊的人。赵的革职并非偶然,甘心林野也并非真心。

他革职后还有一首《秋暮吟望》可以证明: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