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工具侧之二 对仗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性

工具侧之二

对仗词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性

2024年4月21日

李保田

要谈诗的对仗,首先了解语法知识。这里只讲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1. 词

词是最小的造句单位。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根据词和词相互对立的语法特点,可以把词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古代叫实字和虚字。除名词、代词以外的都叫虚字。)。

(1)实词从语法意义上说,是能作句子成分的词;从语法形式上说,是能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构成词组的词;虚词,与之相反。实词分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六类。

实词

名称名词

举例工人、农民、意识、白天、司机、晚上、经济、屋里

语法意义表示人、事物、时地等。

语法形式能作句子的主语、宾语,但不能作谓语。能跟数量词结合成偏正词组。指人的名词后面可以加“们”表示复数。可以带“儿、子、头者、家、士”等词缀。

名称动词

举例走、说、有、下去、上来、应该

语法意义表示动作、趋向、存在、判断、能愿等。

语法形式不能直接作定语,作定语时必须在动词后面加“的”字。一般能跟名词结合成动宾词组。能跟副词结合成偏正词组。一般能带“着”“了”“过”等词缀。一般按AA、ABAB式重迭。

名称形容词

举例好、朴素、高、平坦、宽阔

语法意义表示性质、状态,象声词表示物体的声音。

语法形式象声词作定语一般加“的”字。能作谓语。一般能直接作定语(不加“的”字)。能跟名词结合成偏正词组,不能结合成动宾词组。都能跟表示程度的副词结合成偏正词组。一般都能肯定否定相迭;能按AA、AABB式重迭。

名称数量词

举例三条、五尺、一次、四遍

语法意义表示数量。(1)表示事物数量的都能直接作定语(不带“的”字)。(2)表示动作数量的都能直接作补语(不带“得”字)或状语。

语法形式一般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不能跟表示程度、时间的副词结合。一般能ABAB、ABB式重迭。表示序数时前面可加“第”“头”等。

名称副词

举例从来、最、非常、都、仿佛、很、永远、索性

大约、也许、时常、刚刚。

语法意义表示程度、时间、范围、估量、语气等。

语法形式不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只能作附加成分,主要是作状语,有时也作定语、补语。不能跟介词结合,经常跟动词、形容词构成偏正词组,有时也可以跟名词构成偏正词组。少数单音副词可以重迭。

名称代词

举例你、他、谁、这里、这样、若干、怎么、那么、这么

语法意义指代别的词语。

语法形式跟指代的词语功能意义相同。通常不受别的词语修饰。不能重迭。

虚词

不能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跟别的词结合成词组。在古典诗词里面,除名词、代词以外的词都属于虚字。

名 称介词

语法意义表示时间、地位、对象、原因等意义。

语法形式不能作任何句子成分,只能介绍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附加成分。

名称连词

语法意义连接词和词、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

语法形式不能做任何句子成分,只起连接作用。

名称语气词

语法意义只表示句子的疑问、祈使、感叹、陈述等语气。语法形式只放在句子末尾,有时也放在句中停顿的地方。

名称感叹词

语法意义表示惊讶赞美、悲伤苦乐、愤怒斥责、欢乐愉快等强烈感情。

语法形式不跟任何词、任何分句结合,只能作句子外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也可以独立成句。

2.词组

词是单个的有固定声音和特定意义的最小造句单位,词组是由两个以上意义有联系的实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句子内部的语法单位。它们有相互对立的特点。词的特点是词义的特定性和结构的不可扩展性。如“白菜”,它是一种蔬菜的名字,属专有名词。但是,它又是由两个单音节词合成的,其中的“白”是形容词,是用来形容“菜”的,起修饰限制作用,组成了一个偏正式合成词,“白”和“菜”失去了独立性,成为词素。在两个字中间不能加入别的字。“白布”就不一样,可以写成“白白的布”“白色的布”。

名称主谓词组

举例如“态度和蔼”“身体健康”等。

语法意义两个以上的词,一个或一组是表述对象,另一个或一组是表述者。

名称联合词组

举例如“祖国和人民支持你”“又伶俐又聪明”。

语法意义两个以上的实词表示一个复杂的概念,没有主从正副之分。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中间可以“和”“又……又……”等连词。象“牛羊、教学”“父母、兄弟”不能看成是简单的合成词,它们仍然是词组,因为它们中间都可以加连词“和”字。

语法形式并列、选择、递进、承接、解说、重复。

名称偏正词组

语法意义两个以上的词,一个或一组是中心,另一个或一组附加在前面,限定、修饰它,或者在后面补充说明它。有前偏后正和前正后偏两中类型。

语法形式前偏后正。中间可以加“的”字或别的成分。前正后偏。中间可以加“得”“不”,还可以加别的成分。

名称动宾词组

举例如“洗澡”“出差”。

语法意义两个以上的词,一个或一组表示动作、存在或判断,另一个或一组是它涉及的对象。其中一个不能独立成词,成分次序不能颠倒。

名称“的”字结构

举 例如:“谁的书?”“我的书。”“伟大的人民”。

语法意义前边的词组成分是为了修饰和限制“的”字后边的词组成分。相当于偏正词组。

以上这些词和词组构成了句子的基本成分。在格律诗的每一联,每一句中都能使用到。由于格律诗的对仗不仅仅是一联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声调的平仄要对仗,还包括:1.相对的句子句法要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即便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2.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连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3.上下两句用词声调平仄必须相反。4.字不重用,尤其相对句子。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因为诗语允许颠倒词语前后位置,还要特别重视词组, 主谓词组颠倒位置后可以化动宾词组,联合词组是并列平行关系,所以颠倒词序后没什么影响,偏正词组不行。“中国人民万岁”和“人民中国万岁”强调的事项不一样。“美国人民”和“人民美国”叙述对象不同,所以不能词序颠倒。严对与宽对一字之差,失之毫厘,差之万里。对仗有工对、宽对、邻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正对、反对、事对等。真正的好诗,对仗的运用都是很严格的。这牵扯到词类活用问题。

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为动词、代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下面讲句子与诗词的关系。

3.句子

单句

单句是由短语或词语充当的,不可再分析出分句,有特定的语调、能独立表达一定的意思的语言单位。单句就只有一套主谓宾。所以,单句是写诗经常使用的句子。按类别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按句意形式分有简单单句(主谓宾)和复杂单句(连动句、“把”字句、“被”字句、双宾语、“是”字句、存现句)两种。按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按句式分有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类。按结构分有主谓句、省略句、无主句、独语句四种。要想出好诗,就一定要练好字词句。

复句

有些诗一联上下句的关系是复句关系,就要根据诗意考虑使用哪种复句。大致有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等八种复句。

具体如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为:平行列举。常用意合法,也可以用“既…又/也…”、“也…也…”等关联词语。正反对举。常用意合法,也可以用“不是…而是…”、“是…不是…”等关联词语。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首先…然后…、就、才、又、于是、接着、后来”等关联词语。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意思又进了一层。分类有二:肯定式,用“不但/不仅/不光…而且/还/又/也…”、“而且、甚至、并且”等连词;否定式,用“不但不/没有…反而/反倒/相反还…”“尚且…何况…”等连词。

4、选择复句培谨: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是……还是……/不是……就是……/是……还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等。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不过”“可是”“然而”“却”等。

6、因果复句:因果复句的一个分句说出原因,一个分句说出结果。分类:说明因果句。常用“因为…所以…”“由于…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关联词语;推论因果句。常用“既然…那么/就/又/则…”“既然”“既”等关联词语。

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分类:前后一致句。常用“如果/若是/要是/假使/倘若…就/那么…”;前后相背句。常用“即使/就是/纵然/哪怕…也/还…”、“再…也…”等。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就……”“只有……才……”“无论…

复句可以不明用关联词,从诗意句意上去辨别。

结论:写诗填词必须研究、学习和运用语法知识。因为它既可以纠正在诗词写作中因胡乱倒置而造成的辞不达意和混乱无序,也可以使作品增色,提高艺术品位。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保田来源:原创作者供稿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