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以拗救拗”琐议

2020-09-11    来源:作者原创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以拗救拗”琐议

2020.9.11

李保田

最近看到圈子里流传以拗救拗之说,也说几句。

写诗把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凡“拗”须用“救”。因为“拗”是病,有病就要治,有“拗”就要救。

拗救有以下几种形式:

本句自救。如果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就要把其相邻位置的一个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此来保证两个平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适于抑扬顿挫地吟诵。

对句补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即对句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字上句该平的用仄,下句该仄的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协调平仄,使音节和谐。

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关于拗救的要求很多,不一一列举。

单说“大拗必救”。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基本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实一三五也不是绝对不论的。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仄仄平平”就不适用。所以说在每句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只要不影响大局,可以酌情平仄声字调换。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不能随意平仄声调换的。

大拗必救,指五言诗出句“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时,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个平声字作为补偿。因为这是大拗,所以必须救。如果单单挑出“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平仄”两句说事,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出句“仄仄平平仄”,对句肯定是“平平仄仄平”。上句四平处用仄,下句必须三仄处用平。而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对句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自然亦是上句六平处用仄,下句必须五仄处用平。但是,对于“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一联,出句有可能是“平平平平仄”,那么对句怎么办呢?如果按照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四字拗,必须在对句五言第三字救,则“平平仄仄平”一句可调整成“平平平仄平”。而“平平平仄平”第三字本身就是可平可仄的位置,并非出句“平平平仄仄”调成“平平平平仄”时才使用,岂不是又把“平平仄仄平”增加了一层含义。对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联可以可以做四拗三救的规定。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联还能够这样么?显然不行。因为“平平平仄仄”可以写成“平平平平仄”等待对句救,但是对句“仄仄仄平平”却不可以写成“仄仄平平平”去救出句。因为犯了三平脚的毛病。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一联上句本身就是特殊律句“平平仄平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则可以写成“仄仄平仄平”,既是特殊律句,又做了拗救。看起来大拗只在一种情况下发生,即“仄仄平平仄”之第四字“平”作“仄”时才成立,而救句“平平仄仄平”之三“仄”作“平”则非特殊情况之独用。

至于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有论家认为首句是第五字“适”平作仄了,应该用平声押韵,由此才推出第四字“不”同样是平作仄了,进而得出了出句大拗“不”,必须对句三字“登”救的结论。如此一来七绝之“一三五不论(或基本不论)”就不成立了。

岂不知五言律诗,也包括绝句,首句一般不用韵。如果“向晚意不适”错,亦应该“三、四”两字都错。此句的格式应该是“仄仄平平仄”,而非必须是“仄仄仄平平”,只能说两种格式都是首句的选项之一。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保田来源:作者原创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