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改诗词
(二0一0年十月二十日)
李保田
诗是一个人情感的体现,灵感的汇集。不管他是初学者,抑或是大师,人皆如此。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初学者在观察事物方面不如大师那么敏锐、细致、深邃而显得走马观花式的粗糙;在揭示主题方面不如大师那么深刻、突出、全面、小中见大而显得肤浅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运用语言方面不如大师那么技巧娴熟而需要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在语文知识和诗词知识方面不如大师那么饱学、融通而会显得贫乏苦涩;在雕文嚼字方面不如大师那么随手拈来、出口成诵而会显得生涩和干巴无味;在选材用材方面不如大师那么丰富信手而显得拙劣、缺乏……。但在笔者看来,所谓大师,只不过如卖油翁一样“手熟耳”。写得多了,积累多了,素材多了,词汇也就丰富了。什么想象、夸张、对仗、比兴、平仄等等,有关诗词的要求也就掌握了。象庖丁解牛那样,熟能生巧、游刃有余了。
既然诗词是语言和画面的有机结合物,无论任谁也不敢保证他没有败笔之处;既然诗词是一个人情感的体现,灵感的汇集,无论任谁也不敢保证他的灵感捕捉得非常及时和一览无余。激情来时的语言虽然是美的,但也不会是尽美的。因此,任何人写成的作品都需要修改。亦即本文的主题——诗词是改出来的。下面就修改诗词谈几点肤浅看法:
—.诗是改出来的。诗不厌改。一首新诗写成之后,无论是自己看或让别人看,总觉得有不妥之处。既然如此,就要改。就是常说的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传唱千古,经久不衰。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就在于句中用了“绿”字。根据史料记载,诗句中最早用的是“到”,王安石几经修改,才成了今天的“绿”字。两句仅一字之差,效果却天壤之别。“到”字是动词,强调的是春风的动态。春风吹到了,春风刮到了,春风来到了,表示的都是时间处所。时间——春天的风,处所——江南岸。但,春风来到江南岸后所造成的结果没有反映出来。“绿”字就不一样,“绿”字是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既有色,又有形。什么时候才会“绿“呢?春暖花开时。“春暖花开”其中隐含的就有风。风肯定是从的。用“绿”字不仅含有风的动,还含有桃红柳绿的江南春色的画面。因此,王安石最后选用了“绿”字。再如,唐朝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其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原稿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作者仅只是把“推”字改成了“敲”字。一字之差,描写出了月光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的美好画面。“推”字的本意是使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顺着用力的方向移动,“推车、推开、推广、推向”。引伸如“推理、推想、推委、推荐、推测、推断”等等。有动而发出响声的意思,也有动而不响的意思。如果用“推”字,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幽居门没有上锁。深夜家门不上锁(不管是幽居里面或者外面)不合常理;(2)院里没有人或者很少有人。也不合常理,因为半夜三更哪有大门不上门落锁的,况且主人也不知道会有人来访,那时的通讯又不发达。(3)“推”的声音很小,不至于会惊动幽居外水池边的大树上的宿鸟。同时主人也未必会听到有人开门(除非门脚摩擦门墩发出的响声足以惊动屋里的人)。(4)直接推门而进也不礼貌。况且来访人也不知道里面上锁了没有。改用“敲”字就不一样了。首先,来访人没有不礼貌的表现,等于通知了幽居的主人——我来了(或者有人来了)。其次,门响和池边的树上的宿鸟的动是因果关系,没有敲门时发出的响声,夜宿的鸟也不会轻易动。只有敲门发出的响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才会惊动树上的鸟。自称“僧于万籁具寂的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都已经入梦了。“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静,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这一静一动,由静到动,才描绘出一个寂静的夜晚,呈现给人们的一幅灵动优美的画面。
二.改诗不改意,只改色。改诗有作者自己改和他人改两种形式。凡是作者自己改的一般不会改变诗的原意,但是他人改就不一定了。因为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某首诗的背景和写这首诗的用意。别人只能通过阅读,理解作者的立意,欣赏作者的艺术水平。因此,当你接受为别人改诗的任务后,一定要弄清楚作者成诗的背景、意图、诗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把不能够很好地反映作者意图的词句加以修改,切记为改诗而改诗,为显示水平而改诗,甚至于歪曲作者原意。只能为原诗润色。至于润意则必须尊重作者意愿。
三.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每一首诗,不管是政治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即景抒情诗,都有它的主题。修改的目的是为了使原诗的立意更高远,主题更突出。所以,修改时切忌因词厌意。强调了艺术性而忽视了主题。看起来词藻华丽但主题不明,甚至于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让人读后不知所云。必须做到入木三分,点石成金,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动静更形象,画面更生动,主题更突出。
四.虚心对待。为别人改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对于被改者来说,等于上了诗词创作速成学校。名家的点滴指导远胜于自己的苦苦摸索,为登堂入室缩短了时间。当然,或许改过的诗句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但也肯定是自己想不出来的,对自己总是有促进作用。对于改诗人来说,也是一次提高。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意思。双方都要虚心对待。
五.未必改的非常合律。有些诗从立意到选词炼句都是很成功的,但就是不合律。七律奠基人杜甫全唐诗收入1405首诗,其中,五律605首,七律155首。合计760首。占总数的54.1%。其中,完全意义上的五言律诗436首,仄韵或者使用平韵但不合律8首,犯三仄脚或三平脚96首,犯孤平与“二、四”错位62首,折腰体1首,缺字2首。非格律诗还多于格律诗。他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仄韵诗。其格式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但是,首句就出律。也没人说这首诗不好。反而历来获得很高的评价。说明好诗的标准依据格律但不惟格律。有些诗从立意到选词炼句都是很成功的,但就是不合律。改诗人却往往在是否合律上下功夫修改。也正因为如此,虽说句子合律了,但艺术性却不如原作了。这样的作品一般不要强改。所谓“格律”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不合律未必不是好诗。自由诗不合律,不照样有经典作品?只要符合诗的一般要求(句子优美、想象、夸张、有节奏等),主题鲜明,立意深邃、高远就行。太平盛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要是一朵好花,在诗词园地里都会绽出它的芳香。
六.不要改得面目全非。改诗的目的是给原作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是给作品作者以建议、指导、引导、领路及充实、丰富知识的作用。切忌作大手术式的改动。只顾按照改稿人的意愿修改。原作删掉的比保留的多,添加的比原作的多。改来改去,改得面目全非。哪怕改成了一首名作,由于作者本人的知识基础、写作功底,有时还有悟性的差别,他的写作水平也不会一下子从山谷跃上山峰,进而登堂入室。更何况大部分情况都是作者把作品送给或者邮寄给请求给他改稿的人。见稿不见人。
七.尽量合律。提起诗词,在大部分人的思维意识中,都认为指的是格律诗词。既然如此,修改时就要考虑诗律词韵,能靠上格律的就要往格律上靠。因为毕竟既合律又耐人玩味的才是上品。确实是因为字义、句意、诗词本身的立意而靠不上的,也不要为合律而合律。
另外,作者在动笔时是很想写得合乎格律的,况且,绝句四句28个字,律诗八句56个字,记着格式容易。新声韵难就难在标准音上,平水韵难在入声字上。而写诗填词的群体往往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他们对普通话的声调和平水韵掌握得不是太好。写一首小诗,得很扳着字典(词典)查声调,太费劲。
所以,改稿要从作者的实际水平出发,要从实用出发。
作者:李保田来源:作者原创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