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浅谈格律诗写作的心象

2020-03-26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浅谈格律诗写作的心象

霍庆来

何为心象 ?心象就是内象,是形象的胚胎,俗称腹稿,也就是对某一个题材思想、立意、概念综合的逐步成型。

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焦菊隐先生论诗说得好:“没有心象就没有形象,先有心象才能创造形象”。作诗如同画竹,如何布局,如何表现,画风中竹,还是画雨中竹,主要先靠塑造一个心象。

塑造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产生的动机,是从属于客观存在的影响。同时,思想又是对事物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判断的结果,是理性材料的发展。所以我们对一个题材的结构安排和表达手段,都要经过细密地思考,搞一个内在的模型。

古人说:“画竹须有胸中竹”,我们作诗也是同样的道理,“作诗先成腹内诗”,胸中竹、腹内诗便是心象,这种心象的形成,正是思维的总结。

塑造诗的心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今天主要讲八个关键词:新鲜、真实、缠绵、豪迈、充沛、细腻、含蓄、质朴。

一、新鲜

这里所说的新鲜主要是思想性。新思想是生长旺盛、充满生机、增加生命力量的新血液。优秀的文学作品,虽经若干年代,读起来总是情景在目,给人以新的启示和鼓舞。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草原送别),启示人们前仆后继、新生不已的精神,始终激发人奋发向上的斗志。

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脍炙人口,妇孺皆知,诗人化无形为有形,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将柳叶儿裁剪得如此精细,十分新颖贴切。通过诗人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优美、更为丰富的世界!谁都能欣赏那在风中飘荡的柳条儿,但不是谁都能将柳树的风姿如此形象地描摹。(《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

元末王冕作《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描写梅花在何处、花开时是什么情形,而后两句则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王冕所描述的墨梅,淡淡墨水点染而成,因此并不艳丽,但神清骨秀、孤澹清逸、澄淡高远,有着独特的内在气质,它不以鲜艳的颜色吸引人、讨好人,只愿散发清香,留在天地之间。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兀傲不群、鄙视时俗的新形象、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10月25日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援引了这首诗的后2句,说: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务实精神。

大思想家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在死气沉沉的黑暗社会里提出了迫切革命的要求,吹响了黎明的号角。他们的见解能摆脱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蔑视强权暴力的压迫,独树一帜,为后人传播的新生的种子。

有无意境始终是诗词创作的最高审美标准。意境创新是立意创新的灵魂。很多人在古体诗写作上,最容易犯的毛病是陷于古人的意象中出不来,写出的东西缺乏新意。时代在发展,就需要我们在诗中融入更多的新思想,不断推陈出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树立新的思想观点,才能扫除诗中的暮气、俗气、匠气。

二、真实

心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反映到内心世界,经过思维的加工而产生的。因此诗的心象形成不是虚构,而是应以真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袁枚论诗说:“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见《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齐、梁诗所以不为后世所重者,其原因在雕琢之工,不遗余力;真朴之美,亏损无存。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诗道出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切。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再看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李白的真挚之情跃然纸上。

鲁迅的《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政治黑暗,好友遇难,激情在胸,出言愤怨。概只有情真境真,才能发人至性,才能长歌当哭,才能永垂不朽。

黑格尔说过:“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在正确的形式里。”(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现在很多人假装风雅,东拼西凑,无病呻吟,写出来的东西让人一看就是假的。这是万万不行的。

三、缠绵

缠绵二字,是多么温柔细腻的形象。有人看了要联想到缠绵悱恻,儿女情深。不错,只要作者是有血性、有感情、有骨气、有见识,则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水乳交融、缠绵不尽的。缠绵是作诗不可少的成分,也是“枯燥无味”的反义词,从来许多好诗都是很缠绵的。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这首送别诗,着意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被送的人是远了,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特别是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唐代诗人钱起的《逢侠者》:“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杜牧的《归家》:“稚子牵衣问,归家何太迟?共谁争日月,赢得鬓如丝。”这两首诗,一首惜别,一首苦归,写来韵味悠久,深情无限。

《古诗十九首》里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都是一字泪,使人读了如石在胸,怅惘不已。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些诗几时读几时酸苦,几时读几时沉醉,虽经千百年情意缠绵,余韵不尽。

四、豪迈

提到豪迈一词,不禁要想到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送别》的名句。诗意豪迈,是要靠有昂扬的精神、坚强的斗志、丰富的想象与苦闷悲愤相融和,加上个人的文字修养方能做到。

宋代谢榛说:“赋诗要有英雄气象,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敢为,我则为之。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作品如此,才有声有色、吸引力大、渲染力强。也就是借生动的艺术文字,抒写内心的生平抱负。

曹操的乐府,才气纵横,苍凉悲壮;李白的诗篇,热情奔放,出神入化。概都因为他们有一种不拘形骸、蔑视一切的高尚品质,所以才写出那样光辉卓越的作品,给后代文字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火焰。

南宋罗大经在其所编的《鹤林玉露》中曾录《钓台题壁》一首:“生涯千顷水云宽,舒卷乾坤一钓竿。梦里偶然伸双脚,渠知天子是何官?”何等豪迈!

陆游《长歌行》:“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李太白《南京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朱敦儒的《鹧鸪天·西都作》:“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这些诗句构思雄奇伟岸,豪迈凌人。

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西征途经贵州大定,与苗胞会饮,即席赋诗:“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这些豪言壮语,都是吞三江、倾五岳,风雷激荡。

至于近代诗,如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陈毅《梅岭三章》之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他们都是光明在前引路,正义心里扎根,故能放眼全局,参透生死。文天祥所歌颂的“正气”就是这种刚毅正大的意志,人有了这种意志支持,便能处世光明,临危不惧,陈词慷慨,挥笔淋漓。

五、充沛

“充沛”与“豪迈”似同而实异。豪迈是慷慨激昂、不苟无畏;而充沛则是气势磅礴、意无忸怩、一泻千里、冲天贯日。

唐代谢眺《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与一般记述行旅的诗作不同。诗人不从交代本事入手,而是劈头便将汹涌而来的诗情喷薄吐出。首二句如奇峰突起,气势非凡。“大江流日夜”写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际,惟有以江流为伴的旅思,其中不无王命急宣、昼夜兼程的况味。“客心悲未央”则突如其来将无尽的悲感推出。这两句一写物象,一写人情,两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们同时组合在诗篇的发端处,却使之产生了一种张力,一种若无却有此呼彼应的联系。在这里,滔滔不息的江流构成了“外景”,激荡不已的客心则构成了“内景”。一内一外互相生发又互相映衬,突出了诗人风波失所的主要感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的基调。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 ”,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至于杜甫《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等句,更是排山倒海,笔下有千钧之力。

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之二,“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诗想象丰富,气势冲畅,有如江河直下,浪滚千叠。若无海阔天空的胸襟,是写不出这样诗句的。

凡写诗豪迈难,充沛亦难。应善于理解运用客观存在的现象,加以内心世界烘炉的锤炼,方能气承一脉,汪洋壮观。日月虽高,而光临咫尺;雷鸣虽远,而声振室内。学诗的人细玩此味,方能探骊得珠。

六、细腻

细腻一词,与“豪迈”在意义上是相对的,但细腻不是纤弱。豪迈是展开想像的翅膀,腾云破雾,任意飞翔;而细腻则是以现实为基础,加以入微的观察、细心的解剖,抓住特点,捕获一瞬间所感,周到而精密地把周围的现象联系起来,加以烘托和叙述。

曹操、李白的诗歌多豪迈,而王维、杜甫、杨万里等人的作品则多细腻,着意刻画,巧妙入神。古人所谓“游神于物,物与人俱”,是不易做到的。

我国早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便是一篇细腻入微的典型杰作。惟有过细的思维,才能想的深刻,想的相似,想像出读者的内心反映,使之拍案称绝。只有状貌形声,方显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传神之笔”,便是这种思维和艺术形象的高度。

细致入微的诗,在古代作品中,是不胜枚举的。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芜,荒庭日欲晡。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敢论才见忌,实有醉如愚。”等。

如此一些秀丽的诗句,若非诗人详尽的观察、审慎的选择、精密的思考、锐意的锤炼,并先构成一个完美的心象,这样的好诗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七、含蓄

怎样叫含蓄呢?就是储材充裕、寓意深远、词短情长、含蓄不尽的意思。历来评论《诗经》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段。写诗最忌一语道破,道破则无诗味。

唐代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诗中精彩的一笔,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心儿何往?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孙承泽的《元宫词》:“水晶帘外日迟迟,殿阁春深笑语稀。绣幕无端风卷起,一双燕子傍人飞。”都妙在心事尚未说出。

含蓄不是晦涩难懂,是若有所指,若有未尽,使人看了口诵心唯。若非立意深、取境远、格调高、章法老,是不易做到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说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是弦外之音,回旋不尽。诗歌只有写得含蓄,方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唐代刘方平《春雪》:“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这二十个字如何完成这深刻而复杂的主题呢?“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景,也是“诗之媒”,不过为什么样的“情”作“媒”,还不清楚。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若只看承接上意,情之意向仍然不明,因为说雪似花、花似雪在古诗中乃是常见的,如“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等等。可见,要真正知道它所孕育的诗之情、“诗之胚”是什么,还得再看下一句—— “偏在洛城中”。“洛城中”,一作“洛城东”,刘永济(19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语文系。历任长沙中学教师、沈阳东北大学教授、武昌武汉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武汉分会理事、《文学评论》编委。)说:“洛城东皆豪贵第宅所在,春雪至此等处,非但不寒而且似花。”(《唐人绝句精华》)。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们会感受到飞雪似花吗?诗人没有说,但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看来,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但由于对比的一方,对比的产生,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等,全都留在了诗外,这就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刘长卿《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王维——《息夫人》:“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本是春秋时息国君主的妻子。公元前680年,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她在楚宫里虽生了两个孩子,但默默无言,始终不和楚王说一句话。“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这象是息夫人内心的独白,又象是诗人有意要以这种弱小者的心声,去让那些强暴贪婪的统治者丧气。“莫以”、“能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反衬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看花满眼泪”,跟后来杜甫“感时花溅泪”的写法差不多。由于这一句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不共楚王言”,是在写她“满眼泪”之后,这个“无言”的形象,就显得格外深沉。这沉默中包含着人格的污损,精神的创痛,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诗人以含蓄的笔法成功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深沉含蓄,意在诗外。

八、质朴

写诗惟有思想纯洁、胸怀坦荡,作品才能自然质朴,返璞归真。白云舒卷、明月清风是自然的景象,清泉出涧、柳巷闻鸶是自然的声调,诗人吸取了这些景色声调,会意成章,表达出来便是优美的诗句。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写诗要发自肺腑,不能口违心愿,矫揉造作。

陶渊明的诗,无一言不质朴,无一语不自然,“读其诗想见其人”。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归园田居》诗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维继承陶诗的质朴风格,而幽绝过之。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质朴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些诗质朴清幽,如临画境,毫无市井味、官宦味,静中寓动,俊句天成。

董必武在何香凝的一幅山水图上款题“眼观山水形,手写山水神。形神皆逼肖,山水若留真。”似这等诗,何其质朴可爱!

我们写诗,必须澄清思想,无谄谀心,无谄谀相。塑造心象,要选定题材,看准方向,见到哪里,想到哪里;想到哪些,就写哪些。应如鱼游清水,可上可下;出笼骏鸟,任意东西。

以上几项要求,不过是对加强写作艺术方面提供的一些要领,这些方面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一首诗里可以运用到多种心象。大家在日常诗词创作中,要注意揣摩,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霍庆来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