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诗的个性

诗的个性

2021.3.23

李保田

我于2020年5月8日发过一篇《千人一面话诗词》的文章。谈了三个问题:一.重形式轻内涵。二.表面文章,千人一面,没有特色和力作。三.作诗是为了抒发情怀,表明心迹。由于受篇幅所限,没有尽情抒怀。今天再写其姊妹篇——诗的个性。发表本人对当前诗词创作的不成熟看法。

诗的个性,即诗的个性特征。包括立意特点、立足特点,选材方式、布局特点、诗语特点。说白了就是一个诗人的个性特征、性格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如果抹杀了诗的个性,所有的诗就成了一个面孔。亦如大海之浪,有谁能说南海的浪涛浪花比渤海的浪涛浪花好看呢?任谁也分辨不出来。既然分辨不出来,就说明无论哪里的浪涛浪花都是一样的。不存在风景这边独好的问题。这个结论如果放诸于当前的诗界,就是千篇一律。如此一来,个人诗,就摇身变成了社会诗,再没有个人印记!无论谁拿出去发表,换一个作者名字就可以了。如若与海浪相比,岂不是如大海之浪,风平而浪息乎!既然分不出优劣美丑、丰满消瘦、歪瓜正梨,也就没有写的必要,更没有流传的价值。看起来,为了对得起个人的劳动付出,还是要写出诗的个性。

关于诗的个性,就让那些历史名家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屈原之所以称为“诗祖”、“诗魂”,因为,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第二、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上七下六句式,上句使用语气词“兮”加重语言效果。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其语言之特色,独领楚国之风骚。第三、广泛使用比兴手法。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第四、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和复沓以及重章叠句手法。发展出五言、六言、七言诗。

因为屈原忠君爱国,时刻想为楚国效力,所以,他的诗大多采用规劝君主,表白忠君心迹的语气,和平伤感的语调。以《离骚》为例。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意思是:“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贪图捷径必然走投无路。”“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没。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上指苍天请它给我作证,一切都为了君王的缘故。”“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既有对楚王的愤懑,又有对自己遭受不公正对待的抱怨。当听到楚国灭国时,就以抱石坠江而死来表达忠君爱国之心。

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鲁迅说:“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李白能谓之诗仙,又号“谪仙人”。不仅仅因为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还在其性格之豪爽,思维之敏捷,想象之丰富,夸张之有据,驾驭文字技术之高超,语言之奇特,出其不意而大开大合!纵横五千年,上下九万里。天上人间,驰骋无疆。文思泉涌,出口成诵。清新飘逸,意境奇妙,妙语如珠,立意清晰。他不是在写诗,简直是在雕刻文字艺术品。李白斗酒诗百篇,绝非常人之所能及。别人想都想不来。

如其《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人人做梦,很多人记梦,但往往写实者多,写虚者少。如其亦虚亦实,似真似幻,虚无缥缈,时隐时现,胜似仙境,引人入胜。除了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还有艺术上的大胆追求,虚中着墨,以虚衬实。试问,谁能写出来?在那神造万物,天命归一的时代,像他这样,走出现实,进入虚幻,尚且别人还写不出来,何况现在呢?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李白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尤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格调昂扬振奋,潇洒出尘,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想象夸张,虚实结合,大胆狂言,狂放不羁的坦露胸怀,在他的《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等等好多诗作中,都表露无遗。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所以,李白成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流芳千古。

杜甫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谓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贺知章则称其为“谪仙人”。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杜甫之谓诗圣,在其语言优美工整之功力深厚!他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又因为他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身上带着很深的士大夫家庭之烙印。秉持“奉儒守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想法入仕,所以循规蹈矩是他的特点之一。也影响到他的诗作。不狂想,不放浪,不浪漫,不大胆,不超越,不夸张,不联想,不直露,有啥是啥,讽也好,抨也罢,实事求是,反映现实,直面社会,直抒胸臆。如: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迫切希望改变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游龙门奉先寺》)“芳宴此时具,哀丝千古心。”(《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秋雨叹三首》)对朝廷政治的不满。“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述怀一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野老》)“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大麦行》)“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通过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抒其愤忿之意,表达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情。但是,没有激愤的言辞,说是揭露,倒不如说是反映问题。从堪称唐律诗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能够看出杜甫的深厚功力与与众不同。

白居易评价李白杜甫:“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白居易素有“诗魔”、“诗王”、“诗仙”之称。一是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二是他的诗有一种风格:生活化,平民化,通俗化。这与他少年时期家庭的清贫不无关系。“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索米乞衣于邻郡邑”。使白居易对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有着较为深切的感受,奠定了他以后在政治上和诗歌创作上关怀百性疾苦的思想基础。他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何为事而作”。继承了《诗经》的比兴美刺传统,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认为诗歌应负起“救济人病,裨补时缺”的社会责任。“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白居易一生写过很多首揭露和批评现实的诗,如《秦中吟》和《新乐府》。但他坚持诗歌“兴观群怨”的原则功能,怨而不怒,讽喻而不攻击。

他的创作目的与风格,在他的《与元九书》中说得很清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剚矣。《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采采芣苡’,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议文章》) 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采诗》) 在《新乐府序》中,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认为诗上可以“补察时政”,下可以“泄导人情”。“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所以才有,唐宣宗《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我想,不用多加解释,就已经知道白居易为什么成为一家了。皆因其言百姓事,发百姓声也!

王维谓之为诗佛,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王维是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是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王维信奉佛教,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哲理。由于他对佛理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苏轼曾评论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摘其三五:“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悠悠长路人,暧暧远郊日。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清夜何悠悠,扣舷明月中。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青溪(一作过青溪水作)》)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野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归辋川作》)“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柳色青山映,梨花夕鸟藏。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春日上方即事》)“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没有一首不是在诗画同一的前提下透出丝丝禅意。

陈子昂是公认的诗骨,是因为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所以被誉为“诗骨”。什么叫汉魏风骨?汉魏时以曹操曹丕父子与“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他们的文学所体现的风格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风,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即情志,气势和逻辑的力量。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情感内容和精纯委婉言所表现出的一种劲健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就是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表现得力。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二为一。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雄健深沉,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陈子昂所推崇的是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这在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原文略)中说的非常明白。陈子昂为什么坚持风骨观点呢?该诗的序揭示了答案:“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举例以说明之:“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复闻赤精子,提剑入咸京。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岂无当世雄,天道与胡兵。咄咄安可言,时醉而未醒。”(《感遇诗》)“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悬之千金价,举世莫知真。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观荆玉篇》)“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乐生》)“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太子》)“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邹衍》)直面时势,格调高亢,绝无浓艳、颓废、靡靡之音。

贺知章之所以称为诗狂,因为他秉性放达,豪放旷放。看他的诗:“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二首)“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董孝子黯复仇》)“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相和歌辞·采莲曲》)“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题袁氏别业》)“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相和歌辞·采莲曲》)“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送人之军》)“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没有一首扭捏作态之作。不见优柔哀怨,更多大开大合。凸显其“四明狂客”性格。

贾岛称为诗奴,因为他一生以作诗为命,且刻意苦吟。也就是说着意雕凿与打磨,把每一首诗,每一个字词都当作一件艺术品,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如其:“晓行沥水楼,暮到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宿悬泉驿》)其作品最有名的就是:“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李凝幽居》)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四句,历来被诗论家推崇。开门不用“推”、“拍”,而用“敲”,一字之差,动静相生,凸显夜之寂静。“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因果倒置,怎么知道有鸟宿树?因为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假如换一个词,就不一定会惊动休息中的鸟了。尤其“移石动云根”一句,云根怎么会生在石下,看似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在贾岛手中却讲出了一个自然道理:气聚为云,气动为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正像他自己说的:“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戏赠友人》)“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剑客(一作述剑)》)每一首诗都看出精雕细刻之功夫。

唐代有个性的诗很多,“举例”说明一个问题:性格不同,诗风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字面运用语言的特点不同。有的细腻,有的粗狂,有的哀婉,有的旷达,有的含蓄,有的平白,有的委婉,有的直接,有的平顺,有的突兀,有的虎头豹尾,有的龙头凤尾,有的虎头蛇尾,有的画龙点睛,有的画蛇添足,有的余韵绕梁,有的断尾求生,有的一笔宕开,有的首尾呼应。同一事物,写出不同的诗。同一棵树,开出不同色泽的花。不同性格、不同想法、不同手法,着力点不一样;起点不同,着墨不同,诗的声势、气韵不同。甲写出来风平浪静,乙写出来风起云涌。这就是诗的个性特征。要不,还分什么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婉约派,豪放派呢?

但是,当前诗界就呈现出雷同局面。虽说学诗本身是一个取长补短,相互成长的过程。学会唐诗三百手,不会做来也会凑。如果同的成分太多,势必抹杀个性。按道理讲,大千世界,万象缤纷,摩肩接踵,目的各异。各有各的生活环境,各有各的成长经历,各有各的社会背景,各有各的文化功底,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年龄。落实到诗词创作上,应该是百花齐放,各表一枝。本来千差万别,想法各异,各取所需,追求不同的事情,却弄成了一呼百应,如答考题一般。同题诗,二十四节气诗,传统节日诗,纪年节日诗,时髦节日诗,大事祝贺诗,主题采风诗,主题分韵诗,社群组织内部随时发出的专题诗,等等,等等。写诗不是吃饭,写诗是做艺术品。一首好诗是时间和心血换来的。除去吃饭睡觉,工作交流,走亲访友,锻炼活动,其他交往,处理杂务,还有多少时间?再加上“浮躁”二字,个性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被抹杀了。转注假借,偷梁换柱,李代桃僵,文字游戏,人云亦云,汤换药不换,失去了烙印,丢掉了特色,发展了万金油诗,湮灭了特立独行。长此以往,如之奈何?!

上一篇: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作者:李保田来源:原创作者供稿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