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大国,民族文化沉淀了整个茫茫苍穹的轮回和巨变。诗词就像一朵独秀的奇葩,经久不衰。她在跟随历史车轮的前进中始终不被碾轧和遗弃,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博大的适应性。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可谓雅俗共赏,有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也有下里巴人附庸风雅。由开始的宽泛,到玩到极致的严谨,再到大众化的自由。拖了几千年,然而如果你仔细把味,往简单处想想她就是一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高级文字游戏,在文字的奇特表现中进行着勾心斗角抑或嬉戏谩骂。由此繁衍的笑话故事可以车拉船载。然而,她的游戏规则也就成了诗词的特有定性,格律和格式。不论你如何玩都不可剥离出去独行其道,那样没有人能认可你,也不会流传。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古风到近体诗到新体诗的区分和,宽严宽的演化过程。
古风定性:
古风也叫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你看到了吧,古风是何等的自由,只要你有文化功底,文学造诣,你就可以写了,别管他什么字的平仄,甚至连押韵合辙都不讲,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一些古风来读,就明白了,恕不引用赘述。
近体诗定性: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当然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也很多,只是一般人不注意,甚至于不懂而已。仄韵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看到此你会发现近体格律门类繁多,道道也就多了,游戏规则陡然增加许多关口,能使你在每一关都感到头疼的情况下,深畏其难。比如绝句的起承转合;律句的颈联颔联不光要对诗词起到承上启下加深境界,还要替对得当,对仗工稳。这样真正写好一首七律就十分不容易了,故而,你如果留意,有的人冠名一首七律,结果他的颈句不对仗,就可以判定他不是七律,大不了是一首比较好的顺口溜。其原因就是他没有按游戏规则办事。
新体格律定性:
新体格律诗也叫新体诗,可以模糊的认为是现代诗:因为它从格律和格式上都宽到了无拘无束的地步,可以是三言、四言、五言……一直到九言和更多。但每一行都必须一样多 的字数。叫整齐体诗。比如;闻一多的《死水》九言,就叫整齐体,还有就是每一行不论几个字都行,甚至于不押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他们叫参差体就不讲究韵脚。到此你明白了吧,够宽的了,只要你有逻辑思维能力,能写出朦胧含蓄,有景有情的句子拼在一起就是一首新诗,尽管那些老学究不认可,一样有他的一方天地!
说到这,我还想顺便说一下洪川霜叶先生的;原创新体格律诗介绍也算是切磋吧!霜叶先生在新体格律诗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精神可嘉,他从四个部分对新格律诗做了概括论述。一>删繁就简的将新体格律演化成与近体格律大同小异的几种格式,以及衍生出的几个不规则句式的格律格式(就像词谱)并且很严肃的提出新体格律诗的“六忌”二>1忌:三连尾。2忌:换韵。3忌:失粘。4忌:合掌。5忌:直白。6忌:新旧韵混用。三>对新格律诗的外在规定性做了详尽介绍比如;字数、格式、词谱、字节、对仗等问题。四>最后又做了关于新格律诗的拗救处理问题。文章结尾先生做了极为简要的总结:“新体格律诗要比旧体格律诗简单的多,只有这些基本的内容“。
下面就其霜叶先生这四点新格律诗概述做以商榷,不当处还请先生和读者原谅,也可以进行学术性讨论和切磋。诚然,这都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谢绝挖苦讽刺性拍砖。
其一:“原创新体格律诗介绍”(下面简称介绍)把格律归纳为几个基本格式,不是创新只是放宽了许多字仄律,增加了几个可平可仄字位,这就给写新格律大开绿灯。写起来顺手方便的多了。值得研究和探讨,也会有许多年轻的诗人表示赞许,毕竟他是一种尝试向创新。至于,衍生出来的减字格式我认为可以是新词牌的范畴,因为新体格律一旦没有了字数限制,就无所谓仄律了,不过,曾有人提出:“只要每一句不全仄和全平就可以”;还有人提出:”只要读起来上口就可以了“ 。这就是一个字;宽。
其二:介绍说新格律诗要注意六忌,本人有五条赞许,尽管她是有近体诗直接套用的。唯独第四忌;合掌,我表示不敢恭维。我认为”合掌“二字早已被联句论述所用,她表示在一个对句中,下句的意思与上句的意思基本一样,或者大致一样,就叫”合掌“是近体诗和对联中的大忌,其原因就是诗词对句都是比较精简的字句,不允许说重复意义的话。其说法应该更名为”失替“。理由是;介绍第三忌是失粘。失粘的解释是诗词的第三句和第二句平仄必须一样,这叫粘,如果违背了就叫失粘。而失替的解释则是;诗词的第二句和第一句平仄必须相反(一下类推)如果违背了就叫”失替“。综上述;我认为把第4忌,合掌改为失替较为合适,可否,大家斟酌。
其三:介绍把新体格律诗的外在规定性尽管作了详尽的介绍,这对初学者无疑是个引导性演说,他的主要宗旨依旧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况且在以上论述中都有提及,没有必要再重复。如果为了加深一下,是否考虑在给学员进行辅导时去不厌其烦的说教。
其四:介绍对新体格律诗的拗救问题作了解释说明,我认为;新体诗既然仄律放宽到如此地步,就不会再出现拗句,除非作者不懂得一点音韵。说实话,即便在近体诗 的写作上我本人就不主张拗救,如果因为地名、人名或者固定词组的需要,偶尔出现拗救不算毛病,但只要能避开何必要拗句啊!拗救本身就是一种极不合理的拗救解释,是一种开脱和虚伪性的潜在意识。所以,既然要写新体格律诗就大可不必再去讲究拗救了。究其原因也就是他已经失去了要拗救位置。
介绍最后说:“新体格律诗要比旧体格律诗简单的多,只有这些基本的内容”。非常精炼,我也极端的赞成。因为这才扣住了主题,新体格律诗仄律和格式一个字:宽。俩字;宽泛。
我喜欢格律诗,虽然写不好但喜欢读,读得多了也就有了点滴的个人见解,尽管还很不尽人意,也是一种诚恳的交流,希望大家能多看多说,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略尽绵薄之力,也算是不枉一个小学生的守则吧。谢谢读者,更要谢谢霜叶先生为我们开出了又一道写格律诗的先河,尽管还在摸索和探究之中。总比盲目的去绕着弯子过河要强得多。
最后特别提出要感谢:《大沽河文学杂志社》给了我们一个相互学习切磋的平台,哪怕自己展示不出精彩,也可以为精彩者垫垫脚吧。
此稿受《大沽河文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诗韵小语 特约。
——怡情园主写于甲午年暮春。
作者:李清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