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必须用形象说话
2020.3.12
李保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从字面上看,是强调写文章与作诗歌的作用与目的:“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含有时势、时局意。“为时而著”,意味着读书人自己要关注时代,关切现实社会,要体现出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一个读书人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为事而作”的“事”,即事件、事物之意。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或者所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从其内涵看,点出了文章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表现方式与诗歌所要达到的目的的表现方式不同:即文章为了把道理、观点说清楚,就要使用理论性的逻辑语言,诗歌虽然同样要把道理、观点说清楚,但却是要把某件事情所关系到的人物、事件过程、事件发生时所存在的环境状况绘声绘色地说清楚,它需要的就是形象语言。写文章使用的是叙述语言文字,作诗使用的是描述性语言文字。两种文体,表达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
看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译文:
(一)南方虽然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但长期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下,竟任一条小小的血吸虫到处蔓延,就连象华佗那样的名医也奈之不得。致使无数村落荒草蔓延萧条冷落,许多村子死得空无一人。人们住在地球上,一日之间行了八万里路,巡视了宇宙中万千星河。牛郎要问起血吸虫病的事,将回答他:随着被推翻了的旧社会,一切悲欢离合都一去不复反了。
(二)如今的南方春天,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景象格外优美,中国的六亿人都是当代的尧舜。桃花缤纷,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要为人民通向幸福的桥梁康庄大道。比与天连接的五岭山脉还要高大的劳动人民正在挥动如银的锄头;摇动着使大地震动的铁臂来进行全国性的水利建设。请问瘟君你想要去往哪里呢?我们用烧纸船和蜡烛把他送走。
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最后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根绝了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个消息。毛泽东读后十分欣慰,第二天早晨便写了这两首诗,并在诗题下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两首诗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意气豪迈。诗中含理,叙中抒情。运用格律严谨,对仗非常工整。当前在武汉市又发生了传染性极高的世界性的“COVID-19”(新型冠状肺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迅速打响了这场不见硝烟的抗疫战争,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全国的诗词界也迅速掀起了以抗击“COVID-19”(新型冠状肺炎)为题材的诗词创作高潮。
余也努力参与其中。并依毛泽东《七律·送瘟神》原韵试写了两首。其中一联最初的版本是“万众齐心平地狱,三军戮力灭魔妖。”后来我经过重修,出现了基本意思相同的两联“冠毒索人开地狱,白衣救人搭天桥”和“冠毒恶掀收命浪,白衣善搭救人桥”。为什么要修呢?因为形象不够充分。“万众齐心平地狱,三军戮力灭魔妖。”看似描述句,实际还是叙述句。强调了各句内部和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两句之间既非承接,亦非对仗,只是并列关系。即便对仗强调的也是词语本身的平仄,没有从形象方面深入考虑。所以结果还是叙述句。当然,宋代的理趣诗多用叙述句,可余是想把诗写成含有“理”的意象诗,效果会更好些。因此重新修改。而后的“冠毒索人开地狱,白衣救人搭天桥”,就是两句之间不仅词性、平仄对仗,又考虑到的对仗,拓宽了诗意。句中使用了动词“索”“开”“救”“搭”。要写成意象诗,就必须充分拟人拟物。“冠毒”只是“病毒”的名称,如何让它活起来,才更能够显示出它的危险危害性。就是让它活起来。“索人”,这里含有小鬼索命的意思,“开地狱”,地狱之门不是经常开着的,只有鬼魂才能进入,现在地狱之门已经被小鬼们打开,意思是开始接纳被冠毒恶意戕害而失去性命的归魂。自然就推高了这次冠炎的严重性。而“白衣”天使反其道而行之,与魔鬼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你要夺人命,我就要救人命。你要打开地狱之门,我就要搭建把那些无辜面临生死的人能够顺利回家的天桥,让他们重新回到人间。阴阳善恶之间的争夺战画面就出现了。为什么还要有“冠毒恶掀收命浪,白衣善搭救人桥”一联呢?目的就是彰显冠毒的“恶”和白衣天使的“善”。另一点就是“地狱”与“天桥”是意义不甚紧密的关系,而“浪”和“桥”关系就紧密了,你小鬼要掀“夺命浪”,吞噬人命,我天使就要搭建人类安然渡过恶浪的桥。诗的意象画面油然而生。
还因为只注重了词语本身的平仄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格律诗对仗的特点,1.相对的句子句法要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2.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3.上下两句用词平仄必须相反。4,字不重用,尤其相对句子。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但不管是工对、宽对、邻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形式上可以灵活,根本上不能颠覆。
所以,努力体现诗的意象性非常重要。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