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文字就有了文人,有了文人就有了对句。对句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文章中间,灿烂晶莹,烁烁生辉。尤其诗词歌赋里面,很多时候成了支撑点,如七律的颔联颈联要求必须对仗,排律更是要求句句对仗。一千多词牌里面几乎三分之一的词牌,有要求对仗的句子。即便是绝句也有很多对仗工稳的名作传流千古,像老杜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无题绝句,为什么能成为千古绝唱?究其原因就是,四句两联,对仗工稳。诚然语句意境更是绝妙,俨然是一组墨宝四叶屏。这还只是文字上的形式要求,仄律上更是贴切,所有的律绝都是有最基本的两个对句格式组成的。可以这样说;你一旦掌握了对句的两个正格仄律,所有的律绝就不要再去记词谱了。下面举例说明,老杜的无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他的前两句就是第一组出对句仄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两句是第二个正格出对句的仄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把这两组仄律摞起来就正好是一首绝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你把这四句(也就是两个出对句的仄律)再摞起来那就是一首七律的仄律格式。说的这,谁还敢说对句与格律诗不相干?总而言之,对句是诗词歌赋的最基础的主要元素。是诗词歌赋的敲门砖,不会对句就永远走不进诗词歌赋的大门。试想;不对句,如何填写西江月,如何填写一七令,如何填写沁园春,如何填写千盅醉,如何填写喝火令……等等。
说到这提醒大家,好好对句,否则你就写不出一首合格的律诗。也不会填写很多需要对仗的词牌。最主要是学不会对句就意味着你的文字功力衰弱,凝达,含蓄,敏捷,蕴藉的文字素养达不到。
今天就到这,谢谢大家参与。
作者:李清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