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命题:
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个题目(也有“无题”另当别论)题目就是一条线,从头开始,收尾打结,中间很有顺序的贯穿很多故事。好的字句就像珍珠贯穿始终,首尾相顾,打结成环,犹如一个熠熠生辉的手链,令人喜爱,把玩品评。反之则无人捡拾。弃之路边。然而,最要紧处是,有了线也有了珠子,却没有串在一起,孤立的线旁边放一堆珠子,纵然好看,拿不起放不下,犹如散沙,不成一体。自己的线倒还勉强,别人给的线就麻烦了,人家收走线,留下来你所谓的珠子。无疑会不给你星点报酬。其结果是跑题零分。譬如七绝句;有了线条(题目)第一句七个字就得往这条线段上开始穿(起句扣题)。第二句继续往上穿(承接扩展)。第三句还要往上穿,而且穿的很出色巧妙(看着好像离开了线段实际上还在上面,明转暗和)第四句继续往上穿,穿完了与前面的线头打结一块(合句回去扣题)。一首绝句完成,就成了一个整体的圆,通体相连,不离不弃,完好无缺,成功之作。反之,有一字一句不在线上就会零乱残缺,成为败笔,甚至是废品。举实例说明:今年高考时值“小暑”往年也是如此,大部分地区温度偏高,诗者在高温难耐的情况下写给高考学子无数篇诗词,不同角度,不同描述,加油鼓励,道出心声。我随机抽取几首《高考有感》***/文“酷热难耐小暑天,环宇一洗物华鲜。”有人步韵一首《高考有感》***/文“赤日炎炎酷暑天,回首三十二年前。”《高考》***/文“六月骄阳悬上空,……”《高考感想》***/文“遥想当年盛夏天……”还有很多不再赘举。很明显题目都是高考这条线,可起句都没有贯穿这条线。且不说下面如何写下去,就第一句,如果不看题目,不看下文,谁也想不到是在写高考,因为,这样的炎热天气,适应于任何场合和职业的人。尽管有的人下面写学子挥汗如雨,学子头顶骄阳烈日,都不实际,他们没有到考场,不熟悉考场环境和学生们答题时的场景和表现。没有主题思想,空洞的想象,不切实际的拼堆词句,无疑不会出好作品。
2:诗词的立意:
诗词的立意是一首诗词所描述的文意。说白了就是一首诗词的中心思想,它需要包括全诗的整体思想内容,以及作者构思设想和意图动机等,立意总是产生在写作之前。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悟,在脑子里形成酝酿,打成腹稿,再动笔去写。只有这样主题才能明确,中心思想才能确立,至于诗词中间自己的观点,评价和意识特征,取决于对物象的认知程度。情景是否能融洽,论说是否能到位,取决于自己驾驭文字的功力和造诣。总之立意要正确、主题要鲜明。你要描写的景物是否符合自然本质和规律,包括时间地点,写作的当时背景,都不能脱离现实成为空洞的说教。最重要的是:既要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又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主题鲜明,中心明确的文字,才能通过遣词造句勾列出自己的情感变化,进一步表达出喜欢什么,悲愁什么;赞扬什么,抨击什么。其中,立意明确也意味着中心思想要集中。始终贯穿一条线,是统领全文的总纲。绝不能说东家扯西家,次序混淆,层次不清,使得本来需要含蓄凝练的诗词,弄得七零八落,前后不照,上下脱节。脱离了主题,就没有了中心思想可言,更谈不上立意。实际上也就是跑题,不再赘述。最后要说的是;受诗词语言的练达精准的局限性,立意必须深刻,深刻到能用三五个字去表达一层深远的意义,用几十个字去描写一个故事,还要反映出事情的本质,变幻的规律,以及作者的认识、感受、思想,状态。能否给读者以启迪,给读者以反思。故而,诗词最难写就在于此。不是凑几句顺口溜就是诗,也不是咬文嚼字的拼凑一些词语就是诗。如果自己没有立意,只是跟风打趣,临阵呐喊,即便写出来几句,不是老干体就是张打油。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不论什么样的写作背景,立意都要新颖,还要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即便是写写花花草草,也要赋予它生机,反映出社会进化的必然规律,即便是写写凭古念怀也要摆脱世俗观念,与当今社会的发展秩序相融合,譬如语言声律都在进化,一些生涩怪癖的字词已经拚弃,还在去“之乎者也,欷歔矣兮”还有意义吗?不是自己的高雅,而是自己的冥顽不化,这在动笔之前的立意中就得注意。
3:诗词的炼字:
大家一定知道唐代诗人“贾岛”,人称"诗奴"。他一生做诗词的奴隶,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句,都会反复琢磨,不遗余力。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推”“敲”二字,反复修改不得而终,最后经“韩愈”指点才用“敲”字。这一推一敲,流传至今,成了后学文人炼字之法的“座右铭”。但凡诗词,是写文章中最短小精悍之体裁。众所周知,七律56字,字字都要是精兵;五律40字,字字都要是强将;七绝28字,字字都要是将军;五绝20字,字字都要是元帅。就是填词长调,也都要字句精简,至臻至善。可见诗词遣词造句之精妙,用字挑拣之细微。故写诗者立意在成文之前,必须斟酌,炼字在成文之后,必须推敲。眼中有事物景象,心中有故事意念,即兴而作,挥笔而就,一气呵成,事所必然。可诗成之后,对意境章法,起承转合,仄律声韵,必须要反复审视,才可定夺。即便是有一个字自己感到不满意抑或把握不准,也要索求佐证,翻阅典籍,不可有丝毫马虎大意。初学者受仄律声韵限制,凑字凑韵实属常事,无可厚非。如若不求进取,长此下去,永远也写不出一首像样的诗词。这是诗界通病,不可忽视。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谨遵诗格,力求完美。会炼字只是手段,心中有字才是关键,所以,写好诗要读好诗,炼好字要记好字,知识是沉淀的,文字是磨练的,诗词是苦练的,但从文学层面来说,一首诗足以看出诗者的文学造诣,词汇贫乏,常用字词出现频率较高,都是知识沉淀不厚重的突出表现。如是说,很难写出出彩的字句。任何一首诗都不可能字字句句出彩,这是不可颠覆的,然而,往往是在已经很不错的情况下,一个字就能救活一首诗,一个字就能升华整体意义,成文之后炼字至关重要,且十分重要。举一例说明一下;有个诗友写一首关于高考的绝句,“磨锋十载苦求知,喜遇今天亮剑时。气定神凝(闲)书奋笔,只为逐梦付情痴。(新韵)”此绝句无论从立意到叙述铺垫,仄律声韵都还不错,只是转句中间作者原来用“闲”,在群里发出以后我看了给他推敲一下那个“闲”字,决定易“凝”较为合适,其原因是,高考的考场上,学子们程度再好,任凭多么冷静,发挥的多么淋漓尽致,也不会若无其事,神情闲散。如此表达是不准确的,也不符合实际。如果是换成“凝”字,就道出了考生聚精会神,精心答题的精神状态。只一个字就补救了绝句中间败笔的弊病。成为一首读来流畅,读者能够接受的小绝。
综上述,写诗词,命题,立意,炼字,缺一不可,还回头把一首诗比作一个珍珠串,命题是穿线,立意是串成串,炼字就是替换和打磨上面的珍珠。尽管比喻不十分确切,也有几分道理。诚望方家品评指正。
。
作者:李清海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