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意象诗与现实诗

2020-03-30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意象诗与现实诗

二0二0年三月二十八日

李保田

意象诗与现实诗是从古代到当代一直沿用的诗歌创作手法。本文就其区别谈一下浅薄认识。

一.意象诗。采用浪漫主义象征手法运用形象描述语言的诗叫意象诗。意象诗是中国古代诗重要的特征之一,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第十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但是,画面只是表象,通过这个表象,读者可以驰骋无限,想象出多种答案。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可以想象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美。古代人的交通不便,造就了人们思维的发达,把人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采薇》,是战争题材的诗。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和出兵打败猃狁后的还乡之作。作为全诗的结束段,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发展到唐代,以叙事抒情为主的意象诗比比皆是。所以说,意象创作手法是中国诗歌创作很重要的手法之一。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

关于意象,辞海的解释是: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2、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简单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指内在的抽象的心意借助外在的具体的自然物象来表达,就是常说的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等艺术技巧。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强调诗要有意象。

常用的代表意象如:菊花、梅花、松、莲、梧桐、杜鹃鸟、鹧鸪鸟、寒蝉、鸿雁、冰雪、月亮、柳树、南浦、长亭、芳草、芭蕉、松柏、关山、羌笛、琴瑟、月老、陶朱、秋水、连理枝、比翼鸟、青梅竹马、问鼎、逐鹿、三尺、秦晋、彭祖、谢家、献芹、红豆、豆蔻、精卫、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泰斗、玉成、方家、等身、三味、抱璞、青鸟、春秋、梨园、问鼎、请缨、还珠、金鸡、高山流水、白衣苍狗、吴钩、双鲤、庄周梦蝶、碧血、折桂、怀桔、昆山玉、柳营、白云等。

意象诗常用表现手法有:比喻象征,形象夸张,驰骋联想,虚实结合,主客转换等。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又如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都是意象。

意象手法的作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莺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写景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门外船等,已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表象,而是寄予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黄莺、翠柳象征春天的鲜明色彩和欢乐;白鹭、青天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山上的积雪蕴含着岁月的悠久,江中的船体现了国土疆域的辽阔。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则是一个清新活泼、生气蓬勃、万类春天竞自由的景象,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开阔胸襟和向往平和生活的情感。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通过香炉、紫烟、瀑布等意象营造,写出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宏大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积极进取的精神,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如《七步诗》,用“煮豆燃豆萁”暗喻其兄曹丕对他的迫害,用“豆在釜中泣”这一拟人化手法比喻自己的伤心,用“本是同根生”比喻亲情,用“相煎何太急?“婉劝不要迫害太甚。借助比兴,运用意象表达曹植的思想感情。

不尽之意,托物言之。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前三句之象,是为突出尾句“不得到辽西”。因为少妇正在梦中与她的丈夫相会。思念丈夫的感情自然流露。虽然没有言明,却反而令人玩味无穷!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拨弄锦瑟,思念华年,追忆当时已惘然的“此情”,但“此情”是什么?诗人运用了“庄周梦蝶”、“杜宇化鹃”、“海月映珠”、“蓝烟笼玉”这样几个互不相联的、片断式的意象,造成了十分朦胧的效果。诗人究竟是在追忆一段恋情,追悼亡故的爱妻,还是在追寻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追问已经消逝了的少年志向,抑或是追思政治上的失意和惆怅?读者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去寻找答案。

意象诗派:意象派(Imagists)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它是当时盛行于西方世界的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代表人物是埃兹拉·庞德。

二.现实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诗。现实诗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真实性。真实的细节,具体的人生图画,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本质。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如杜甫的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大量诗篇,都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成为时代的镜子,被誉为“诗史”。二是典型性。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的选择、提炼、概括,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杜甫的一些叙事诗,塑造了战乱环境中的不同典型,《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妇”等都真实展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百姓生活。三是客观性。通过运用质朴的语言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细节描写,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两汉乐府都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杜甫、白居易、韩愈、陆游、柳永、李清照等都是现实主义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

举例说明之。

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元稹《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道诉了贫穷人家的悲哀。”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屡失南邻春事约,至今容有未开花。”

元好问《岐阳》:“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以上举例,不管是抒发个人感情,或是抒发家国情怀,都是通过对具体社会生活的记述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意象诗与现实诗的区别。意象诗形象丰满,隐意于象,使用形象描绘语言;现实诗反映生活,平实通俗,使用叙述说明语言。二者之间虽有区别但不截然分开,既有通过意象描绘而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运用白描手法体现意象的。

如王维诗《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译文:雨后初晴,辽阔的田野,极目望去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田埂外的流水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碧翠的山峰突出在山脊背后。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空气中没有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空旷开阔。远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田野的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山脊的背后,峰峦叠现。远近相衬,色彩明丽,意境清幽,层次感强。然而,在这幅静态画面中,有着“倾家事南亩”的农人在忙碌。动静结合,形成了一幅立体画,使旷静的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

再如王维的《渡河到清河作》:“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

译文:(我)扬帆行舟黄河上,河水汇积远接天涯。水天相接处忽然裂开豁口,现出繁华的城邑万户千家。顺流前行又有城镇闪入眼中,宛然可见郊野的桑麻。回头瞻望我的故乡京洛,只见洪波浩渺远连云霞。

此诗描绘的是黄河下游的景致。作者行舟河上,视野开阔,大处着墨,描写出黄河深沉、壮观、气势磅礴的景象。从水天相接处的缝隙中,看见远处的城市和千家万户,在城市的郊原是种植着桑麻的农田。而这些构成了平原地带城乡风景。结尾两句描写作者回首时,只看见河水连天,看不见故乡了。思乡之情,言已尽而意未穷。

王维诸如此类的意象诗还很多,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谿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登河北城楼作》:“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千塔主人》:“逆旅逢佳节,征帆未可前。窗临汴河水,门渡楚人船。鸡犬散墟落,桑榆荫远田。所居人不见,枕席生云烟。》《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听宫莺》:“春树绕宫墙,宫莺啭曙光。忽惊啼暂断,移处弄还长。隐叶栖承露,攀花出未央。游人未应返,为此始思乡。”《辋川集 木兰柴》:“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最著名的当属《山居秋暝》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等等。

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通过描述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闻听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

白居易的诗更多的就是现实诗了。如《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时任周至县县尉。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再如《新丰折臂翁》、《杜陵叟》、《卖炭翁》、《母别子》、《采地黄者》、《乌夜啼》等都是现实诗。

如果把王维诗和杜甫诗、白居易诗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做一比较,明显不一样。王维通过形象叙事抒情,白居易通过叙述记事抒情。

即便善用夸张手法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有现实诗。如《秋浦歌》十七首,就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

如《秋浦歌》其二:“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远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在这里,诗人歧路彷徨的心情表达得混茫莫测。怀才不遇的悲伤感叹,变成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诗中,一个“愁”字,读之令人感到诗人对自己的前途是如此茫然,流露出了无可奈何的感叹。“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忧郁、愤慨两种感情交织纠结,无法解脱。

而《秋浦歌》其四:“两鬓入秋浦,猿声催白发。一朝飒已衰,长短尽成丝。”

诗人苦闷的心情,表达得可谓回肠荡气,曲折深沉。借助“猿声”、“白发”这一形象化的语言,表现李白那悲愁的心境!

类似的还有《秋浦歌》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非常清楚明白地表现了诗人惟恐时光逝去,理想不能实现的忧愁、苦闷的心理。悲叹中透出不平,感慨中蕴寓着忧愁。这是李白政治上不得志的慷慨悲歌。

综上所述,可看出李白的诗歌创作中也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就是王维自己因诗的立意目的不同,在语言风格方面也是不同的。下边王维的这些诗,《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高楼月似霜,秋夜郁金堂。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结束平阳骑,明朝入建章。”《喜祖三至留宿》:“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松菊荒三径,图书共五车。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晚春归思》:“新妆可怜色,落日卷罗帷。炉气清珍簟,墙阴上玉墀。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向晚多愁思,闲窗桃李时。”《送杨少府贬郴州》:“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相思》:“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仔细看与前面所举亦有区别。只是不太明显而已,隐约间带了叙述说明语气。虽然不能因此就说下面这些诗是现实诗,但与上面比较还是有区别的。

四.理趣(哲理)诗是现实诗的派生物。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所含的义理情趣和思理情致。属于讽喻诗。主要发展时期是宋代。写理趣诗要做到含蓄讽喻,怨而不怒。

如王维的和《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及《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戏嘲史寰》:“清风细雨湿梅花,骤马先过碧玉家。正值楚王宫里至,门前初下七香车。”《疑梦》:“莫惊宠辱空忧喜,莫计恩雠浪苦辛。黄帝孔丘何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无不是隐含着一种道里。

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它们命名为花而长成。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同样道理,雾非雾:也不是因为人们给它命名为“雾”而成雾。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与以后就不用那么上心了。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

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针对南宋黑暗的现实而作,表达了当时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生,整日陶醉于歌舞生平,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与谴责。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担忧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乃讽喻诗中的杰作。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揭示了一个道理:只有远离纷繁的具体现实,才能全面把握事物的真正形态。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理趣诗既可以通过意象描述,也可以通过反映社会生活,达到风化的目的。但它绝不是意象诗。

五.为什么要写意象诗。简言之:美。文学强调美。诗是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文学门类。体现了诗画合一的创作观。诠释了意象意境的含义。提高了诗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意象诗强调炼词炼句,特别是动词形容词的淬炼,强调对仗与夸张、想象与联想,神韵(不是用韵,是韵味)和空灵,强调纤秾与清丽、雄浑和含蓄、华丽和优美、格调和品位,体现了高雅的含义,继承发展了阳春白雪的艺术之风。写意象诗,是对古代意象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诗词美学的探讨和学习,是对诗韵美感的把握和运用。是对人间纯美的追求,会逐渐培养起美的认知和理念。写好了意象诗,就能够写好现实诗和理趣诗。

总之作诗者,要弄清楚什么是意象诗?什么是现实诗?才能够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意象诗。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