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赏析 > 百家争鸣

为什么要强调创作格律诗

2020-03-30     收藏 推荐 举报 保存为WORD 分享

为什么要强调创作格律诗

(二0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李保田

当下,诗词圈有一个非常高的共性认识:学习格律诗,写作格律诗。但是,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格律诗限制太多,束缚人的思想,诸如用韵、对仗等等。应该对其加以改造。敝人觉得有必要对此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会有格律诗

格律诗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实践才总结出来的最优美的诗体形式

格律诗之五言、七言并不是同时期确立的。五言格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除沈宋之外,王绩、苏味道、“初唐四杰”、杜审言、陈子昂、李峤、张说等人颇有佳作。五律从五古中继承了每句五个音节、全篇两两句一组、总句数为偶数的基本特征,同时增加了对偶和平仄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从骈体文中借鉴过来的;骈体文则是由楚辞(骚体诗)到汉赋而产生的;因此,五律是五古和骈体文嫁接的产物。沈佺期、宋之问等诗人,总结了南朝以来新体诗的成就,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了“回忌声病,维句准篇”的任务,在创作中使五律正式定型。胡应麟:“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拙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

而五言律诗的基础五言诗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上古歌谣《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中就已出现五言句。《诗经》中五言诗句最早见于《周南·卷耳》:“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召南·行露》有句:“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歌》:“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已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汉乐府时代,如卓文君《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则更趋成熟。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则是逐渐向用韵发展。一直到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提出八病说,五言律诗才出现端倪,到初唐五言格律诗才算定型。仅五言诗从神农氏的《伊耆氏蜡辞》到唐初,就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这里并不是拿蒙昧时代与现在相比,是说一种新诗体的出现,是社会之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七言律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比五言律诗更为曲折。荀子的《成相篇》是模仿民间劳动歌谣写成的七言杂言体韵文,算是发端,楚辞中的七言句算是借鉴中的创新,不过,因多带“兮”字而属骚体。如项羽之《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赵飞燕之《归风送远操》:“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感予心兮多慨慷。”自东汉张衡《四愁诗》:“(一)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二)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三)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四)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出现,七言诗才进入读者视野。以下到李允《九曲歌》、蔡邕《琴歌》、乐府歌辞《淮南王篇》、汉诗《丁令威歌》、魏文帝《燕歌行》、无名氏《晋白紵舞歌诗》、《女儿子》、《陇上歌》、《惠帝元康中京洛童谣》、《惠帝时洛阳童谣》、《惠帝大安中童谣》、宋

南平王铄《白紵曲》、鲍照《代淮南王》、《代白紵舞歌诗四首》、《拟行路难》、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东飞伯劳歌》、衛敬瑜妻王氏《钜鹿公主歌辞》、《捉搦歌》、陈诗江總《闺怨篇》、温子昇《擣衣》、胡太后《杨白花》、庾信《乌夜啼》、无名氏《送别诗》和《鸡鸣歌》(清

沈德潜《古诗源》)。粗略统计仅32篇。七言诗在梁陈时代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以现存资料,梁陈年间七言诗的作者有十余人,作品数量在百篇以上(包括含七言句的杂言诗),如张率的《白纻歌》九首,吴均的《行路难》五首,徐陵有《乌栖曲》,江总有《芳树》,庾信有《杨柳枝》等。虽然,还有好多七言诗散逸于《古诗源》之外,但总起来比五言诗少得太多。即便有七言四句、八句之类诗的出现,也仅仅形成了七律的雏形。所以说,梁陈时代是七言诗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整个初唐近百年,七律仅百余首,而且多为初唐后期所作,如沈佺期16首,宋之问5首,杜审言5首,李峤4首,他们四人七律就占初唐七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合律篇章占82%。进入盛唐时代,七律数量大增,名篇叠出,格律渐全部合格。这也能说明为什么七言格律诗定型较晚。更说明格律诗比非律诗更加进步,更加优美。否则,就不会有格律诗一说。

2.格律诗配合了人的呼吸换气与发音节奏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正常的呼吸频率是6秒左右。诗是吟诵的,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应配合一个人的呼吸频率进行。假如一句七言诗,其平仄声调是平仄平仄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平仄平仄,或者是平平平平仄仄仄,或者是仄仄仄仄平平平,或者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甚至于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你就没有办法按照抑扬顿挫的要求吟咏,因为换不过来气,不可能正在呼气马上变成吸气。或者一直呼气一直吸气,更不可能一直走高音,或者走低音。就像一个人跟人吵架,不可能一直高腔大嗓,那样你会受不了,甚至造成断气而亡;也不可能一直象蚊子嘤嘤,那样就会越嘤越没力气,直到发不出声音。所以正确的吟咏方法应该是平长仄短,仄高平亮。一如唱戏、唱歌。掌握好节拍。古代的诗都是吟的。肯定作者写成一首诗后,会情不自禁地吟咏,什么节奏合适,什么节奏不合适,什么样的抑扬顿挫好听,什么样的吟咏不好听,也不知道经过多少人的实践,尤其是使用宫商角徵羽(12356)五音,再入十二律吕八十四调,然后配以喜怒哀乐忧恐惊之感情,总结出来“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等节奏,再配以各种乐器的高低中音,附加上平仄对仗、就形成了既合乎格律平仄,有适合抑扬顿挫吟诵的格律诗。

3.格律诗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理念

对称是中古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很重要理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讲究对称美。成于春秋时期的四书之一的《中庸》,强调的就是“中道”“中和”“中正”。

《中庸》

第一章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第二章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第三章1.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意思是: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中道、中正、中和的思想影响到中国的方方面面,皇廷宫室讲究中轴和对称,老百姓建房讲求中正和对称。家里摆设家具讲求对称。春节写春联讲求上下联文字对陈,文武百官上朝文官在左,武将居右,皇帝获朝廷大员巡察民情仪仗队讲究对仗。甚至栽几棵路边树也要讲求对称......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诗,从一开始其句数字数就要求对等。格律诗更是这样。如果说把对仗、平仄扔到墙角里,还有格律诗吗?

4.格律诗已经提供了创作的宽松条件

格律诗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沿着一条即要求严格,有适当宽松的道路发展。虽然其格式一千多年来没有变化,句数字数没有变化,但其亦作了宽松的规定,如对仗,在要求工对的基础上,又提倡宽对、借对、当句对、邻对、错综对、隔句对、流水对等多种形式。格律格式除了严谨的格式外,还派生出了折腰体、进退格、辘轳格、葫芦格、出群格、入群格、蜂腰体、偷春格、叠韵格......。除正常的句式外,还提出了特殊句式。除提出了平平仄仄平平仄外,还创造出了拗救和一三五不论(基本不论)等安排。甚至允许破格。看似简单的格律格式,举一反三,形成了无数变化。看似戴着镣铐写诗,其实这个镣铐只在不遵守规定时才起作用,而对于遵守规定的人则有等于无。即便新手上路,他也可以要么用古体诗的形式写诗,要么用格律诗的形式写诗。

5.使用格律和不使用格律是一般与个别的问题

格律诗从初唐发展到当下,经过一千四百多年的优化,已经深入人心,童叟皆知。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认知就说格律诗不好,格律诗过时了。对格律诗展开争论,这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个别的关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格律诗用韵已经时代化

对格律诗用韵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隋代有《切韵》,唐代有206部的《国韵》(唐韵),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整合出了106部的《平水韵》和十九部的《词林正韵》,元代又进一步发展成十九部韵的《中原音韵》,建国后先后出版过《中华新韵十八步韵》、《中华新韵十五部韵》、《中华新韵十四部韵》以及《中华通韵十六部韵》,还有《诗韵新编》、《诗韵合璧》等地方韵书。更有以普通话为基本的现代四声。实际诗词用韵已经做到了时代化。发出改革用韵要求的只能有一条理由:不讲用韵。既如此,何如写新诗?既写诗,又不想受一点束缚,有必要么。还有就是:用不用入声字,入声字可不可以入诗。这是一个是否推广和使用普通话的问题。已经超出了用韵争论的范围。

能不能会有比格律诗的形式出现

创新,是为了使诗词更易写,音韵更谐美,更易普及。更符合吟咏和诵读。更能够继承和光大优秀诗词传统文化。如果有更好的新五言、七言四句、八句诗的出现亦是好事。但是,就格律格式讲:唐代以前的诗无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基本都是不讲求平仄和韵部的,最多也就是在使用平上去入读声的前提下,句尾使用顺口或同声调的字,甚至可以转韵。已经是很宽泛了。试问,如果这样的格式句式的诗是最好的,还会再出现格律诗么?

就语言习惯和规律讲,充其量就是不管平仄对仗。每一个人平常说话,无时不发出仄声和平声,既不会一直用平声调,也不会一直用仄声调。既然古体诗就是这样的,谁还能创新出比这更先进的呢?

五言、七言、四句、八句诗不外乎两种形式,要么是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要么是非格律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或者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这两种格式都已经在历史上出现过,且现在还在使用,请问别于二者的第三种格式又是什么呢?

三.格律诗是唐代就定格的

从唐到今,经历了一千多年,几个朝代,格律诗不但没有死亡,反而愈加茁壮。历史上还没有哪一种诗体格式像格律诗这样,做到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尤其,格律诗在唐代以叙事抒情为主,达到了诗发展的最高峰。宋代,很多人都认为诗被词掩去了光芒,其实没有,宋朝的格律诗依然发展良好,且是诗的另一高峰。因为宋诗走出叙事抒情的田地,发展了说理诗。宋代,看似宋词是主调,那只是从社会的一个侧面看问题,文人之间,科举考试,唱和赠答,抒发感情,还是以诗为主。苏轼一生共写诗词约四千首,其中词三百四十首。黄庭坚诗词2393首,词占十分之一。韩维诗词828首,词寥寥无几。陆游写了九千三百多首诗词,词只占很小一部分。欧阳修1188首诗词,同样如此。清代再次把诗的创作推向高潮。并且清代出现了专门的诗论家和诗评家。对格律诗的格律格式做了理论上的规范,选编出版了唐诗三百首以及唐诗三百首释析。就是当下,对唐诗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以写格律诗为主的诗词爱好者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诗人队伍不知几几,全国的诗词组织不知几几。这都是对格律诗的肯定。因此你可以写不出高水平的格律诗,但你不能对格律诗评头品足,横挑鼻子竖挑眼。也不是说改变就会改变的。

一个格律格式一千多年生生不息,成为参天大树,靠的就是它本身的优势。无论谁都不可能改变格律诗的特点,只能被格律诗所改造。正是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大浪淘沙,风正帆悬,一往无前。

上一篇: 意象诗与现实诗

手机版查看图集

手机扫一扫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