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非常重要
二0二0年四月十八日
李保田
写诗靠“兴”。写诗要“兴”。
“兴”,最早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在说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时,把“兴”对诗歌创作的社会作用列为首位。《论语·八佾》孔子和子夏讨论《卫风·硕人》时: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引发出“礼后”的道理来。说明这就是《诗》的兴。《论语·学而》夫子论贫富,而子贡悟及切磋: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发出道德修养也要反复磨练,不断深入。所以,《诗》可以兴,是读《诗》可以从中引发出道德修养的道理来。孔子所言的《诗》可以兴,指的是《诗》可以引发某种思绪、感发人心、引发道德修养的道理。在《毛诗大序》中列为“六义”之一。在《毛诗正义》中释为:“赋、比、兴是《诗》之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强调“兴”是诗的表现手法之一。在朱熹《诗经集传》中释“兴”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强调的是“兴”有发端作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开始、发动。”
总起来看,“兴”,是具有发端作用的诗的表现手法,是起的意思。即因为什么动笔?怎样开头?譬如柳树是古人咏离别之情时的景物之一,看到柳树,引起了离别伤感之情。夕阳西下,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这个柳树、夕阳就是兴。由此而感发引起诗人动笔之情绪,柳树或夕阳就是先言之他物,引起的离愁别绪是所咏之词。换言之,写诗要有兴趣,兴趣又源于作者因某物某事而感发的情趣,想要舒张的情怀和亟需表达的情志。借物抒情便成为必然。这个物是起兴的前提,这个兴是动笔写诗的缘因。惟有“兴”,才能“托事于物”、“寓情于景”,才能使诗人借助形象引起联想和兴趣,受到启发而成诗句。
所以,“兴观群怨”的“观”、“群”、“怨”离不开“兴”。而且将“兴”置于首位,因为“兴”是前提。
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如白居易《生离别》:“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以食树上长出来的苦涩的新芽和没有长成的酸梅为前提,抒别离之时的痛苦与心酸。究竟痛苦心酸到什么程度?“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兴的意义非常突出。
再如白居易的《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馀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以“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来兴对“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的“无衣民”的同情。从而抒发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而深深感到的惭愧和内疚。
李煜作为南唐亡国之君,在开封南监度日如年,一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花秋月何时了”为起兴,勾起他对故国的无限怀恋,致使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起兴,道尽李清照思夫念夫不见夫,凄凉悲哀的孤寂
《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南宋诗人林升通过描写乐景表达哀情,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俘虏了徽、钦二帝,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徽宗四子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堕落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用“山外青山楼外楼”之美景为兴,抒“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之感叹。以景商情,情中有景;用渲染西湖的美丽和繁华的手法起笔,抒发作者的愤怒与忧虑,效果比平铺直叙要强烈很多了。
关于诗,毛泽东给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这首词是打下娄山关后于2月29日北上行军再次途径娄山关时所写。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为起兴,营造出苍凉沉郁的幽深意境和厚重氛围。凸显再破娄山关之重大意义。《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看到北方广袤的雪镜,想到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豪情大发,挥笔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词。其“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兴,以雪景寓共产党人的豪迈情怀。
诗词,缘情而起笔。情要真,意要笃,景要合。诗人的七情六欲,喜欢与厌恶,赞成与反对,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更不能虚与委蛇,虚情假意,勉强凑合,玩弄文字,亵渎文字,做文字游戏。要深刻、细微而又生动的抒发情感。是否能够达到目的,起兴是关键。
作者:李保田来源:作者原创
1. 诗词文化研究遵循行业规范,任何有明确来源的转载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 诗词文化研究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